DC娱乐网

施懿宸:ESG信披进入管理阶段,生物多样性与供应链成破局关键

作为中国ESG与绿色金融领域的权威学者,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教授牵头构建了覆盖1万余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及发债主体的ESG数据库,主导开发“沪深300绿色领先指数”等标志性产品,并与德意志交易所合作发布全球首条采用中国ESG数据的“STOXX-IIGF中国A股ESG指数”。

2025年作为中国ESG“知行合一”的元年,标志着行业从“披露数量”向“披露质量”、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

施懿宸强调,企业需聚焦生物多样性、供应链等短板,投资者可依托绿色指数捕捉长期价值,而政策则需在合规要求与企业生存间找到平衡,共同推动ESG成为“综合价值驱动”的核心力量。

在展望2026专访中,他深度解析2025年中国ESG发展的核心特征、结构性挑战,并展望了未来趋势,为市场提供兼具数据支撑与实践指导的洞察。

用一句话形容2025年的中国ESG,您会怎么说?展望2026,中国ESG又会进入怎样的发展阶段?

2025年是中国ESG“知行合一的元年”。2026年,中国ESG的发展从ESG信息披露进入ESG管理的阶段。

核心原因有三个。一是国资委、证监会及三大交易所、ISSB等国内外监管标准密集出台,企业对可持续信息披露的重视度显著提升;二是披露率从2024年的41%升至2025年的52%,首次突破半数;三是披露范围扩大后,“言行不一”问题凸显,媒体与舆论开始聚焦披露质量验证,推动行业从“重披露”向“重落地”转型。

2025年中国企业ESG“言行不一”的典型表现有哪些?披露质量有何特点?行业与所有制差异如何?

典型表现在,其一,数据真实性不足,范围一、二数据粗糙,范围三数据几乎空白;其二,过度夸饰与选择性披露,仅展示“优势厂区”或正面案例,回避负面信息(如环境违规、劳工权益问题),ESG报告沦为“品牌工具”,未嵌入内部流程(如授信、供应链管理)。

披露质量也呈现出新特点:头部企业(国际化、央企)披露更规范,GRI、TCFD框架应用率提升,港交所上市企业逐步对接ISSB要求,但中小企仍停留在“合规最低线”,能力建设滞后。

若按企业规模大小以及所有制来分,央企、国企因国资委要求,披露完整性领先;头部民企(比亚迪、宁德时代、小米)因品牌国际化需求,披露更全面;规模越大、全球化程度越高的企业,披露质量越好。

中国企业ESG实践的结构性短板是什么?哪些行业转型挑战最大?

结构性短板第一在于生物多样性披露严重不足(无专章、数据零散,无法统计);第二,范围三碳足迹披露率不足15%,供应链协同难度大;第三社会议题薄弱,女性董事占比(仅8%企业达标)、劳工权益(禁止强制劳动)与国际标准差距显著,仅少数企业(平安、携程)有女性员工保障措施(如冻卵、育婴假);第四,供应链ESG管理浅,因行业内卷转嫁成本,劳工与环保标准妥协。

转型挑战最大行业也是依赖生物多样性的行业(能源、采矿、农业、旅游、消费品如酒业,以及传统高耗能行业(受化石能源价格低位、电网并网限制影响,清洁能源替代节奏放缓)。

投资者对ESG“去标签化”(提“可持续投资”、少提“ESG”)反映了哪些资本态度变化?

“去标签化”源于特朗普将ESG政治化、贴负面标签,导致美国多州养老金规避ESG基金,MSCI、CFA遂将证照名称改为“可持续认证”,属术语中性化调整。但可持续投资规模与业绩逆势攀升,说明市场仍坚定偏好ESG标的,资本从“概念关注”转向“实质价值”,更看重ESG对风险控制与长期收益的支撑。

企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度与投入意愿如何?哪些行业需优先布局?

就其他议题而言,生物多样性确实没有得到企业更多的关注。原因在于企业已知生物多样性重要,但因无统一标准(如ISO新发布的生物多样性标准刚落地,含CBD公约对接、KPI考核),不知如何评估与披露,投入意愿低。

不过,一些行业已优先布局,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依赖性高的行业。比如,能源(生态风险)、采矿(栖息地破坏)、农业(物种依赖)、旅游(景观生态)、消费品(如茅台,酿酒依赖水资源与微生物)。其中,梅赛德斯-奔驰是标杆案例,其ESG报告对生物多样性的信息披露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和章节,首先对接《生物多样性公约》,建立“内部生物多样性指数”(监测鸟类栖息地、野蜂屋等),并渗透至供应链管理,值得中国企业参考。

中国企业ESG管理维度是否有改善?具体变化是什么?

有改善,但分化显著。金融业(银行、基金)因监管KPI与绿色金融激励,管理超前(如基金公司ESG部门参与投资标的筛选,提供替代方案);企业端整体滞后,仅头部国际化企业(需满足客户供应链准则)实现“披露与管理一致”,多数企业仍“重披露、轻管理”,存在“两张皮”现象。

“ESG+品质差异化”模式能否复制到中小企业?政策需提供哪些支持?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需避开“标准化价格竞争”,聚焦ESG利基市场(如可回收材料、低碳酿造),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对接高端客群,建立品牌差异。

沪深300绿色领先指数是否验证绿色企业的长期超额回报?对投资者有何启示?

超额回报验证:是。该指数样本期年化收益率8.68%(基准7.34%),年化波动率16.94%(低于基准17.91%),夏普比率0.44(高于基准0.39),正Alpha约1.64%;含分红全收益年化11.55%(基准9.69%),“绿减棕因子”在市场波动期(如2014-2015年)抗风险能力突出。投资者启示:绿色因子是“收益增厚+风险约束”的有效工具,需关注“范围三披露完善+供应链ESG管理落地”的企业,规避“披露与管理两张皮”的风险标的。

“反内卷”政策与ESG如何协同?企业用ESG拒绝低价竞争能否获资本正向反馈?

内卷源于“产品标准化+价格竞争”,大企业靠规模经济挤压中小企,浪费社会资源;反内卷需推动“非价格竞争”(如ESG差异化),ESG的核心是“共利共好”(供应商、员工、消费者共赢),而非“卷走竞争者”,与反内卷政策目标一致。

资本市场偏好高毛利、低内卷企业。毛利决定市盈率,ESG差异化可提升产品溢价,高毛利对应高估值;低价内卷企业毛利低、市盈率低,难以获得资本青睐。

未来3-5年中国ESG发展趋势是什么?关键转折点与企业布局建议?

趋势标准向ISSB“双重实质性”(ESG实质性+财务实质性)趋同,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关键转折点有两个,第一,消费者绿色偏好形成(低碳产品溢价被接受);第二,投资者绿色偏好固化(高ESG评级企业获高估值、低融资成本)。给企业布局的建议是:国际化企业对接ISSB标准,建立生物多样性量化指数、供应链ESG准入制;中小企业聚焦“ESG+产品差异化”,借鉴梅赛德斯-奔驰“供应商赋能”模式;投资者通过绿色指数配置,规避“两张皮”企业。

中财绿指接下来的重点关注议题与即将发布的研究成果?

重点议题:构建“企业气候压力测试方法体系”,推动气候风险从“研究”转向“决策”。研究成果方向:其一,物理风险:建立洪水、热浪等多灾种评估工具,输出“高风险资产画像”,支撑授信、保险决策(已与3家国有银行试点);其二,转型风险:量化碳价等变量对行业增加值(GVA)、企业利润率的影响,提供“碳成本内嵌定价模型”,为投资定价提供依据。撰文/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