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城内跑”向“圈内办、省内通”转变

南昌创新打造“圈内通办”模式重塑企业和群众办事生态

“真是太方便了!不用来回跑,在‘家门口’几分钟就办成了!”日前,在青云谱区政务服务大厅“跨域办”专窗前,刚办完公积金提取业务的退休职工关伟忍不住对记者连声赞叹。长期在昌工作缴存公积金的他,退休后正为提取事宜发愁,没想到我市推行的“全市通办”服务,让他体验了一把“分钟级”办结的畅快。

关伟的便捷体验并非个例。11月3日,来自浙江宁波鄞州区的王浩铭在红谷滩区政务服务大厅,同样通过“跨域通办”专窗,仅耗时3分钟便成功办理了跨省公积金提取业务。临走时,他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太赞了!”

这声声赞誉,源于我市依托“多跨协同办”平台、创新打造“圈内通办”模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它正悄然重塑着企业和群众的办事生态,让“异地跑”“折返跑”成为历史,为构建全省统一大市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劲的“政数”动能。

从“点状探索”到“网状协同”

“过去,跨市办事是‘老大难’,材料要求不一、标准不同,群众和企业常常需要两地奔波,耗时耗力。”市政数局政府职能转变科相关负责人钟海东向记者介绍起推行“圈内通办”的初衷,为全面落实省会引领战略,强化核心都市圈辐射带动效能,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成功的探索始于昌抚“跨市办”试点。在积累了宝贵经验后,我市主动出击,联合九江、抚州、上饶、宜春及赣江新区等都市圈内城市的政务服务管理部门,共同将“跨市办”从“点状突破”推向“网状协同”。

“合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就是梳理出大家都能认、都能办的‘菜单’。”钟海东表示。为此,各方以企业和群众的高频办事需求为导向,坐在了一起,反复磋商、细致梳理,共同确认了首批“圈内通办”事项清单。

记者在清单上看到,我市率先拿出了2460项政务服务事项“家底”供圈内兄弟城市代收代办。同时,抚州、九江、上饶、宜春、赣江新区也纷纷拿出各自的特色事项,如九江梳理了2857项,抚州梳理了651项……这份不断扩大的清单,涵盖了企业设立变更、执业资格认证、社保医保查询、不动产登记证明等众多领域,初步绘就了“圈内事、圈内办”的清晰蓝图。

技术攻坚铸就“数字底座”

清单有了,如何让分散在不同城市的数据“跑”起来,替代群众“跑腿”?这需要坚实的技术支撑。

“技术赋能,是实现‘通办’的核心。”相关工作人员刘艳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带记者参观了“多跨协同办”平台的后台系统。屏幕上,数据流清晰可见,事项流转状态一目了然。“我们聚焦技术攻坚,以‘多跨协同办’平台为枢纽,成功打通了跨地区、跨层级的事项统一管理、综合‘一窗’受理等系统模块。”其中最关键的突破在于电子证照的互认共享和申请材料的标准化、电子化流转。“这就像我们为不同城市间建立了一条‘数字高速公路’和一套统一的‘交通规则’。”刘艳冰打了个生动的比方,“通过系统对接,我们创新性地实现了材料的线上流转,对跨域办事流程进行了智能化再造,明确了各环节责任主体与时限要求,最终目标是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这个坚实的“数字底座”,确保了在南昌提交的申请,能精准、快速地传递到属地审批系统,办理结果又能及时反馈,真正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长效机制保障行稳致远

任何一项创新的可持续性,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为确保“圈内通办”合作不是“一阵风”,而是“长久计”,我市联合各合作城市共同研究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服务“跨市办”合作机制的通知》。

“这份文件就像是我们的‘合作章程’。”红谷滩区政务服务大厅“跨域通办”专窗的首席代表小陶对记者说,“它明确了从人员互训、标准统一,到操作手册共享、办件体验回访等一系列具体内容和保障措施。”

小陶告诉记者,她刚参加完市里组织的跨域收件流程培训,“现在,不仅要知道南昌怎么办,还要熟悉合作城市相关事项的收件标准和流程,确保无论谁来办,体验都是一致的。”通过编制详尽的实操手册与应急预案,合作的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通过定期的办件体验和满意度调查,服务流程得以持续优化。

截至目前,“高中教师资格证遗失补办”“内资公司变更登记”“公积金线下跨域提取”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事项已成功通过该模式实现异地收件与属地高效办理,企业和群众的积极评价,是对这套合作机制有效性的最好验证。

市政数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持续深化“多跨协同”应用,不断拓展通办事项范围和合作城市朋友圈,力争早日实现“省内通办”全域化。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从‘城内跑’向‘圈内办’乃至‘省内通’的深刻转变,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资源在区域内更加高效地流动与配置。”该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这既是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应有的担当,也是我们为南昌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的政数力量。”(洪观新闻记者万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