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最新消息 乌克兰外交部宣布了 2025年11月13日,乌克兰外交部宣布,因缺乏成

最新消息 乌克兰外交部宣布了 2025年11月13日,乌克兰外交部宣布,因缺乏成果,乌克兰方面至少在今年年底之前将停止与俄罗斯进行和平谈判。(据央视新闻报道) 这一决策并非意气用事,而是在军事援助缩水、战场陷入胶着背景下的理性选择。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7-8月乌克兰获得的军事支持月均值较上半年下降43%,欧洲国家援助降幅达57%。 前线部队的感受最为直观,哈尔科夫方向的乌军连长接受采访时表示:“此前炮弹供应充足,当前日均发射量仅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攻坚行动受到明显制约。” 这种援助缩水直接体现在战场态势上,2025年的俄乌战场早已不是2022年的闪电战模式,而是回到了类似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拉锯战。 双方在顿巴斯的战壕里反复争夺,每推进一公里都要付出巨大伤亡。乌克兰总参谋部的数据显示,9月以来乌军日均伤亡人数比上半年增加20%,而俄军凭借本土工业支撑,炮弹供应始终稳定,这种消耗战对乌军极其不利。 乌克兰宣布暂停谈判,表面看似强硬,实则与争取美国“战斧”巡航导弹援助直接相关。10月中旬,泽连斯基紧急访美会晤总统特朗普,核心诉求即为获取“战斧”导弹。 该型导弹射程超1800公里,可覆盖俄罗斯境内纵深目标,被乌方视为提升谈判筹码的关键装备。泽连斯基曾表示,获取该导弹将对俄方形成有效威慑,推动其重返谈判桌。 但“战斧”导弹的实际威慑效果存在明显局限,美国“国防优先”组织研究员卡瓦纳指出,该导弹本质上需依赖美国提供的高精度地图与卫星数据支持,不具备独立使用能力。 从实际供应来看,美军“战斧”导弹库存有限,年产能仅50至70枚,即便援助也仅能提供少量,且可能附加打击范围限制。此外,乌克兰缺乏适配发射平台,需进行技术改装才能投入使用,短期内难以形成战力。 俄罗斯对局势已有清晰判断,并完成长期对峙的准备。乌克兰军事专家科瓦连科此前预警,俄军2022年已启动扩军计划,停火状态下一年内可将陆军规模扩编至120万人。 回顾历史,这种“以打促谈”的僵局早有先例。1980年两伊战争,双方打了8年,期间停火谈判搞了十几次,每次都是因为一方觉得能靠战场优势逼对方让步而破裂。现在的俄乌就像当年的伊朗和伊拉克,都觉得自己没输透,都在等对方先撑不住,谈判自然没法推进。 特朗普政府倾向于尽快结束冲突以聚焦亚太战略,故以“战斧”导弹援助作为施压俄方谈判的筹码;而欧洲多国已显疲态,德国国内反对援乌的抗议活动持续增加,民众对援助成本的争议日益凸显。 双方核心利益的分歧是谈判停滞的关键症结,据乌克兰前外长10月底披露,俄方在谈判中提出保留克里米亚与顿巴斯控制权,乌方则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立场存在根本差异。 俄方同时要求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而这一诉求触及泽连斯基政府的核心政策红线,难以达成妥协。此类涉及主权与安全架构的核心分歧,短期内无法通过谈判弥合。 外界担忧乌克兰暂停谈判可能给俄军大举进攻创造机会,实则乌军已构建完善防御体系。其借鉴1953年朝鲜战争后期的阵地防御战术,在哈尔科夫、扎波罗热等关键方向构筑三道防线,配备西方援助的反坦克导弹与无人机系统。 长期来看,乌克兰的战略处境仍面临较大挑战。欧洲援乌资金即将耗尽,德国提出的动用俄罗斯冻结资产援乌方案,在欧盟内部遭到多方反对;美国2026年援乌预算尚未通过,国会共和党议员明确表达对援助规模的质疑。 俄罗斯同样面临结构性压力,尽管扩军计划顺利推进,但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负担加重,2025年军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超过7%,较2022年翻倍。 国际制裁持续产生影响,石油出口收入较去年下降15%,经济可持续性面临考验。俄方虽保持表面强硬,但始终通过外交渠道保持施压,未完全关闭谈判窗口。 此次乌克兰暂停谈判更倾向于一次战术性施压,核心目标在于倒逼西方加大援助力度,同时向俄方传递立场坚定的信号。 这一策略的成效取决于12月西方援乌峰会的结果:若欧美能达成新的援助方案,乌克兰或重返谈判桌;若援助缺口持续扩大,不排除短期内乌方主动寻求恢复谈判的可能。 历史经验表明,战争结局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双方实力对比与外部环境变化,而非单纯的谈判技巧。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通过赎罪日战争的战场胜利改变态势,为收回西奈半岛奠定基础。 当前俄乌冲突的走向,本质上取决于双方在战场、经济、外交等维度的综合博弈,谈判仅是实力对比的外在体现。 未来一个月将成为局势发展的关键窗口期,西方援乌资金落实情况、“战斧”导弹援助决策及俄军可能的军事行动,均将影响冲突走向。 可以明确的是,冲突的终结仍需长期博弈,此次谈判暂停仅是整体进程中的阶段性节点,双方在各领域的深层较量仍将持续。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乌克兰称年底前不再与俄和谈 财联社2025-11-13 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