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日本正式对外宣布 就在11月12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宣布2026年度主食用大米产量目标定为711万吨,比2025年减少约37万吨,可现今的日本5公斤大米零售均价已达4235日元(约合人民币200元),部分新米售价更是超过5000日元,这操作简直是雪上加霜。(财联社) 主粮安全事关重大,无人敢轻率处置,此次减产并非“自断口粮”。据农林水产省官网数据,2025年日本大米实际产量748万吨,国内年消费量仅680万吨,库存已远超安全储备线。 更关键的是进口渠道提供保障——2025年日本从泰国、越南进口大米120万吨,关税仅3%,成本较本土米低六成。 上世纪60年代经济腾飞期,日本推行“稻米高保护政策”,对稻农补贴力度极大:一斤米收购价为国际价格的3倍,种稻收益甚至超过工业生产。 在此激励下,农户大幅扩种,1967年产量达1480万吨,为当前产量的两倍。但随着饮食结构西化,大米消费量逐年下降,2000年起日本被迫推行“休耕制度”,闲置优质耕地,每年仅休耕补贴就消耗1200亿日元。 此次减产实为对旧有政策的“刮骨疗毒”,农林水产省2025年白皮书显示,日本稻农平均年龄67岁,30岁以下从业者占比不足1%。 青年劳动力短缺导致老农户仅能维持小块耕地精耕细作,推高本土米生产成本——东京大学农学部测算,日本稻农人工成本为泰国的8倍,即便5公斤米售价200元人民币,利润率也仅12%。减产37万吨,核心是将老龄化严重、产量低下的零碎耕地“退稻还田”,集中资源保障优质米生产。 可能有人会疑问:既然进口米成本更低,为何不扩大进口规模?核心原因在于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1993年朝鲜粮食危机期间,韩国紧急从越南进口大米,却遭遇越南突然禁运,导致韩国米价三日内上涨三倍。 日本吸取此次教训,2018年修订《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主粮自给率需维持在95%以上。当前进口米主要用于寿司醋、米粉等工业加工,主食消费仍以本土米为主,减产是“优中选精”而非“依赖进口”。 此举更深层考量在于农业外交布局,2025年,美国政府施压日本开放大米市场,要求将美国大米进口配额从7.2万吨提升至15万吨。 日本表面应允,实则以减产策略巧妙应对:本土米减产37万吨,恰好消化配额增量,既兼顾美国诉求,又避免冲击本土市场。农林水产省进口数据显示,10月美国大米进口量环比增长120%,精准填补减产缺口,印证该策略的可行性。 高米价背后存在人为调控稀缺性的策略,日本将大米划分为“特定名称米”与普通米两类,类似部分高端商品通过控量维持价格的策略。 此次减产主要针对普通米,而“越光米”等优质米不仅未减产,更通过限产提升价格。2025年新产越光米5公斤售价5000日元,利润率达40%。 该“分级定价”策略推动日本大米向高端化发展——2025年出口中国的高端米均价每公斤80元,为泰国香米的5倍,且供需失衡。 上世纪30年代,日本“满洲开拓团”在我国东北大规模种植水稻,年产量达300万吨,占当时日本本土产量的50%,依赖资源掠夺保障粮食安全。 当前日本采用“减产+进口+高端化”组合策略,本质是经济实力支撑下的安全布局。对比印度2025年因干旱减产1000万吨大米后紧急实施禁运,日本的底气源于“库存充足、渠道稳定、购买力强劲”的综合优势。 该策略仍存在潜在风险。最直接的是老年群体生活压力加剧——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2025年65岁以上家庭年均食品支出中,大米占比达18%,较2015年翻倍。 更严峻的是“人口陷阱”带来的挑战,若青年劳动力持续流失,10年后稻农平均年龄将超75岁,即便有意增产也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对此,农林水产省已制定应对方案,2026年将推出“青年稻农补贴计划”,保障种稻年收入不低于300万日元,高于普通白领平均水平。 对我国而言,此次事件有两点启示。其一,粮食安全需构建“产量-库存-进口-加工”全链条保障体系,日本“以减产优化安全结构”的思路具有参考价值;其二,农产品高端化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日本将大米打造成高端商品的经验,可为我国五常大米、盘锦大米等特色品种提供借鉴。 2025年我国五常大米出口价每公斤25元,仅为日本高端米价格的三分之一,提升空间显著。 日本此次减产并非非理性决策,而是农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阵痛。高米价是长期政策保护的遗留问题,减产则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动调整。 此举既体现对历史教训的吸取,也蕴含地缘博弈的战略考量。对日本普通民众而言,虽承受高米价压力,但同时享有粮食安全的兜底保障——这种“保障与成本并存”的状态,正是成熟经济体在结构转型中的现实选择。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日本米价高企 政府却宣布明年实行大米减产政策 财联社2025-11-12 1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