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1 月 13 日,法国总理 Roland Lescure 明确推动欧盟将中国小

11 月 13 日,法国总理 Roland Lescure 明确推动欧盟将中国小额包裹关税上调政策提前至 2026 年生效,较原定计划提前两年。这一举措直指 150 欧元以下免税包裹的优惠取消,背后是 2024 年欧盟 46 亿件低价包裹中 90% 以上来自中国的现实冲击,既暴露了欧洲本土产业的焦虑,也折射出中欧贸易格局的新博弈。 法国的 “加急推动” 并非偶然,而是多重诉求的集中释放。一方面,中国跨境电商的爆发式增长让欧洲本土中小企业承压。Temu、SHEIN 等平台凭借直邮免税优势,以低价策略迅速抢占市场,西班牙等国中国平台电商份额已超三分之一,传统零售商抱怨面临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欧盟宣称的 “合规焦虑” 不容忽视 —— 大量小额包裹使海关抽检难以全覆盖,部分产品被指存在安全与环保标准问题,法国计划将包裹抽检量提升三倍,正是对此的回应。此外,美国近期加码小额包裹关税,也让法国担忧中国商品 “转道欧洲”,加速了其政策推进步伐。 从政策设计来看,此次调整暗藏 “引导转型” 的深层逻辑。新规不仅取消免税,还设置差异化手续费:直邮包裹每件征收 2 欧元,而欧盟本地仓发货仅需 0.5 欧元,明显倾向于倒逼中国企业转向本土化仓储模式。这一思路虽旨在规范市场,但对依赖低价直邮的中小卖家冲击显著。以客单价 23 欧元的 Temu 商品为例,2 欧元手续费占比近 9%,低客单价小商品几乎无利可图,头部平台已开始布局波兰、德国海外仓以应对成本上涨。 然而,仓促提前的关税政策也暗藏多重隐忧。对欧洲消费者而言,70% 以上的法国民众曾购买过中国低价电商商品,加税最终可能传导为终端涨价,引发消费不满。对中欧贸易而言,政策针对性过于明显,容易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与欧盟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相悖。更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内部立场并非完全一致,法国需协调德国、荷兰等国形成共识,单边推进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碎片化,进口商或通过欧盟单一市场规避管控,削弱政策效果。 深层来看,这场关税调整本质是全球贸易规则适配数字经济的阵痛。中国跨境电商的崛起是供应链效率提升的必然结果,而欧盟的政策调整则是对本土利益的维护。但贸易摩擦从来没有赢家,简单的加税手段难以解决产业竞争力差距的核心问题。对欧盟而言,与其急于设限,不如优化监管机制;对中国企业而言,布局海外仓、提升产品附加值、适配欧洲标准,才是长久突围之道。 中欧作为重要贸易伙伴,小额包裹贸易的健康发展需要双向适配而非单向设限。此次政策调整若能成为规范市场的契机,推动双方在标准互认、监管协作上达成共识,或许能实现共赢;但若陷入 “限制 - 反制” 的循环,则可能让消费者与企业双双受损。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的当下,欧盟的选择不仅关乎中欧贸易走向,更考验其在保护本土利益与坚持自由贸易之间的平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