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国资国企长期战略管理行为》报告以“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入分析国资国企市值管理的三大路径,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同时围绕国资国企市值管理提出三大保障措施,旨在为众多国资国企开展市值管理工作,着力打造经营业绩佳、创新能力强、治理体系优、市场认可度高的一流上市公司提供有益参考,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本篇是报告第二篇《国资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面临挑战》,后续我们将与读者分享报告其他精彩内容。
国资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国资国企上市公司传统行业占比较高,市值管理面临多重挑战
国资国企在包括钢铁、有色、石化化工、机械、纺织服装等在内的传统产业布局较广,占比较高。
从行业分布看,万得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量排名前五的行业依次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8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91家),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67家),专用设备制造业(61家),房地产业(56家);从典型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占比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占比最高的五个行业依次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96%)、铁路运输业(86%)、水上运输业(82%)、住宿业(80%)、房屋建筑业(80%)。
传统行业国资国企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工作受自身属性与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面临多重挑战。
上市公司基本面与投资者预期的先天制约,形成了市值管理的“基础壁垒”
传统行业国资国企上市公司的固有属性,从根源上限制了市值管理的操作空间,形成较难突破的障碍,主要体现在股本与市值基数大导致市值管理基础难度增加,以及自身业绩与成长的内生短板导致资本市场预期与估值不足两方面。
业务转型滞后与创新动能不足,造成了市值管理的“增长瓶颈”
传统行业国资国企上市公司受制于路径依赖、机制灵活性不足及创新文化薄弱等问题,难以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增长点,既不能满足投资者对技术、模式创新的需求,也无法提供业绩超预期的故事支撑,难以向资本市场传递清晰的“第二成长曲线”信号,导致资本市场认可度低,进一步加剧了市值低迷的情况。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具有效运用不足
从市值管理工具运用来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常呈现出“重实体、轻资本;重规范、轻效率”的特点,具体来看,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并购重组运作频率较低
根据万得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共计发生134起重大重组事件,涉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重大重组事件共计36起(占比约27%),远低于民企上市公司交易频率(84起)。同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多集中于传统产业内部整合,以战略驱动为主,而非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导致短期市值提升效果不明显。
市场化改革力度不足
当前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市场化改革力度不足,尚未完全建立起市场化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其核心表现之一就是股权激励运用不足。根据万得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共公告股权激励计划543份,其中民营上市公司公告占比84.0%,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告占比仅4.8%,远低于民企,这导致国有上市公司核心团队缺乏创新与市场化变革动力,市值提升意愿不强。
信息披露质量待提升
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仍停留在“合规底线”层面,对业务进展、战略布局、风险因素等关键信息的披露不够及时、充分,未能回应投资者对企业成长性的核心关切,因此削弱了信息披露向市场的正向传导作用。
投资者关系管理待加强
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缺乏常态化、精准化的投资者沟通机制,对投资者的需求了解不足,多为解答投资者问询的事务性工作,沟通内容侧重于公司经营的稳健性和社会责任,也未能通过主动召开投资者会议等方式,充分传递公司价值逻辑与未来发展规划,导致投资者对公司基本面的认知存在偏差,对未来价值期待不足。
市值管理工作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存在制度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责任主体模糊、流程规范与配套支持上存在短板等,这一系统性问题在考核环节表现较为突出,成为制约整体市值管理工作落地的关键堵点。尽管市值管理已纳入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范畴,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构建科学、可执行的考核指标体系仍是难点。
与民企相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资产增长对市值提升的促进效果不显著
从市值表现来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资产同比增速强于民营上市公司,但其市值增长速度却显著低于后者,表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资产增长对市值提升的促进效果不够显著,本质上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扩张与资产有效性的差异化判断,即市场更看重资产能否转化为真实盈利与长期价值,而非单纯的规模化扩张。
从具体数据来看,2025年6月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为378.2万亿元,与2024年6月的345.5万亿元相比,增长了9.5%,高于民营上市公司的5.9%和A股整体增速(8.9%),展现出较强的资产扩张能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同期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从47.4万亿元增长至54.2万亿元,增速仅为14.2%,不仅大幅低于民营上市公司37.2%的高增速,也落后于A股市场23.6%的整体水平。这之间的差距,核心症结在于市场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有效性”的认可度不足。
图:2024年和2025年A股各类上市公司总市值、资产总额对比

市场对资产的定价逻辑,本质是对资产盈利潜力、运营效率及价值转化能力的预期。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尽管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但部分资产可能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问题,这导致市场认为其资产扩张并未有效转化为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自然不愿给予高估值溢价。
反观民营上市公司,尽管总资产增速较低,但在资产配置上更聚焦高盈利业务,资产运营效率更高,盈利增长预期更明确。市场更愿意为其资产的“质效优势”买单,从而推动其市值增速远超资产增速,形成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截然不同的估值表现。
后续我们将陆续发布《市值管理——国资国企长期战略管理行为》报告其他内容,敬请关注。

江立勤
客户与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张晏生
国企服务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乔漠
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国资研究院院长
国企咨询优选整合服务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余裕
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毕马威中国
朱华
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
毕马威中国
陈剑虹
国资研究院副院长
毕马威中国
马雪娜
国资研究院研究员
毕马威中国
林斯琦
国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毕马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