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2004年,王端鹏考了749分,离高考总分只差1分,成为了山东高考状元,在当时轰

2004年,王端鹏考了749分,离高考总分只差1分,成为了山东高考状元,在当时轰动全国,但是却因为长相呆被嘲书呆子,从清华毕业后,他的现状如何呢?   2024 年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实验室,王端鹏正指导学生调试实验设备,手机弹出一条旧闻。   标题写着 “2004 山东高考状元王端鹏 749 分,曾被嘲书呆子”,他笑着摇摇头,继续讲解数据。   没人会想到,这个如今在科研领域发光的团队负责人,二十年前因一张腼腆的照片遭人非议。   王端鹏的科研梦,早在高中实验室就埋下了种子。   2003 年,他为参加化学奥赛,在学校实验室待了整整一个暑假。   为验证一个反应机理,他反复调整试剂比例,有时熬到凌晨,实验台堆满记录数据的草稿纸。   最终,他拿下全国奥赛一等奖,不仅为高考加 20 分,更坚定了学化学的决心。   那时他就对老师说:“我想研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材料,比如净化水质的技术。”   2004 年高考成绩公布那天,王端鹏正在实验室整理仪器。   同学跑进来喊 “你考了 749 分,全省第一”,他愣了几秒,才想起去查具体分数。   语文 138 分、英语 142 分、数学 149 分、理综 300 分,加上奥赛加分,距满分仅差 1 分。   媒体蜂拥而至,拍照时他紧张得攥紧校服衣角,这张照片后来被贴上 “呆” 的标签。   面对采访,他只说 “想考清华化学系,继续学材料”,对分数和评价都看得很淡。   进入清华后,王端鹏成了图书馆和实验室的 “常客”。   每天早上 7 点,他准时出现在图书馆,优先借阅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外文文献。   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他就记在笔记本上,下午找导师请教,笔记本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   本科期间,他参与导师的 “高分子膜材料” 课题,负责数据采集,第一次感受到科研的价值。   毕业时,他拒绝了几家企业的高薪 offer,坚持去美国杜克大学读硕士:“要学最前沿的技术。”   2009 年,王端鹏在杜克大学的实验室里,第一次接触到环保高分子材料研究。   导师给他分配的任务是优化膜材料的孔径结构,以提高污水过滤效率。   他花三个月时间查阅文献,设计出三种不同的制备方案,反复实验后终于取得突破。   这项成果后来发表在专业期刊上,导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思维。”   那时美国多家企业向他抛橄榄枝,他却默默记下技术细节,想着 “回国后能用得上”。   2014 年,王端鹏在斯坦福大学拿到化学博士学位,面临人生重要选择。   一家美国材料公司开出百万年薪,承诺提供绿卡,让他负责核心研发项目;导师也劝他留下,说 “这里的科研条件更利于出成果”,身边同学大多选择留美。   但他想起高中时的愿望,婉拒所有邀请:“祖国更需要能解决环保问题的材料技术。”   回国前,他整理了满满两大箱科研资料,都是关于高分子材料应用的关键数据。   2015 年,王端鹏加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第一件事就是组建研究团队。   初期实验室条件有限,他带着团队自己动手改造设备,经常加班到深夜。   为了测试新型膜材料的性能,他们去污水处理厂采集水样,在实验室反复模拟实际环境。   2018 年,团队研发的 “环保高分子膜” 终于成功,过滤效率比传统材料提高 30%,还获了国家专利。   应用到污水处理厂时,厂长握着他的手说:“这项技术帮我们节约了不少成本,还减少了污染。”   如今,39 岁的王端鹏已是中科院的博士生导师,带着十多名学生搞科研。   生活中,他依旧保持低调,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周末会和学生打打篮球,聊科研也聊生活。   有人提起当年 “书呆子” 的嘲讽,他说:“能把时间花在热爱的事上,比什么都重要。”   每年高考季,都有学生来向王端鹏请教学习经验。   他从不说 “要考高分”,而是分享自己的经历:“找到感兴趣的方向,坚持下去就有收获。”   他还会带学生去高中实验室,讲述自己当年参加奥赛的故事,鼓励他们追求科研梦。   2024 年,他的团队正在研发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计划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个曾经的高考状元,早已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分数和外界评价,而在于对热爱的坚守和对社会的贡献。     主要信源:(东南早报——高考749分!差1分满分的高考第一名,他现状如何?;高考网——山东省神童考出749分高考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