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海上试车落定!11月4日国产“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大型地面试验全完成。

海上试车落定!11月4日国产“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大型地面试验全完成。   可能有人对 “地面试验全完成” 没概念,这可不是随便开个机那么简单。   这次海上试车专门验证了七台发动机一起工作的协调性,连点火、关机的流程,甚至发动机故障时的应急方案都试过了。简单说,火箭最核心的 “动力心脏” 已经通过了严苛测试,能放心上 “考场” 了。 这型火箭藏着不少巧思。一子级搭载七台自研的“苍穹 - 50”发动机,此并联方案于国内尚属首次。   更厉害的是容错能力,哪怕一台发动机出问题,剩下六台能自动调整推力继续干活,这就像开车时爆了一个胎,其他轮胎能自动补位保持平衡,安全感直接拉满。   发动机本身也是个狠角色,被业内叫做中国版 “梅林”。能重复用 50 次不说,推力还能灵活调整,从最大到最小能差四倍。 这本事对火箭回收太重要了,就像飞机降落要慢慢减速,火箭回家也得靠发动机 “轻点刹车” 才能精准着陆。   对比国际上的同类产品,“智神星一号” 有自己的特色。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九号”为典范,汲取其精华,却并非简单照抄,而是在借鉴中融入自身特色,探索出一条独具匠心的发展之路。   人家用九台发动机,咱们用七台,通过更精准的控制技术实现回收,走了条差异化的路子。起飞质量 283 吨,低轨运力 7 吨,虽然比 “猎鹰九号” 轻一些,但刚好契合国内大型星座组网的需求。   在这型火箭的制造中,3D打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箭体诸多关键部件皆由“打印”而成,这项先进技术为火箭制造带来了革新,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与潜力。   这可不是玩具级别的打印,而是能承受高温高压的航天级工艺。这么做不仅能缩短生产时间,还能让火箭更轻更结实,为重复使用打下基础。   发射准备工作也在同步推进。酒泉的自建发射工位已经快完工了,液体厂房、测发控中心这些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未来,从测试、加注直至发射回收,皆可自主完成,无需再依赖他人场地。如此一来,核心竞争力便得以显著提升,在行业中更具优势。   可重复使用到底有啥意义?说穿了就是省钱。   以前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发射一次花的钱堪比黄金堆成的,现在能重复用 25 次以上,成本能降一大截。对商业航天来说,成本降了,卫星发射、太空旅游这些业务才能真正铺开。    有人可能会问,咱们现在搞可重复火箭算不算晚?其实一点不晚。   2024 年,国内已有 2 型民营液体火箭成功入轨。如今,“智神星一号” 紧随其后。这表明我国商业航天并非单点式突破,而是构建起了有序梯队,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这事儿背后还有个关键细节,海上试车不是孤军奋战。   国防科工局、山东当地的管理部门都给了支持,能看出来咱们的商业航天是 “国家队” 和 “民营企业” 一起发力。   想想十几年前,民营航天还几乎是空白,现在已经能造出可重复火箭了。 有网友调侃:“以前看国外火箭回收像看科幻片,以后咱们自己的‘太空快递车’也要常态化返航了。”   “智神星一号” 的定位很清晰,就是瞄准大型星座组网市场。现在低轨卫星越来越多,对发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能重复使用、成本又低的火箭刚好能抓住这个机会。这哪儿是造火箭,分明是提前布局未来的太空经济。 可能有人觉得航天离普通人很远,其实不然。卫星组网完善了,咱们的手机信号、导航精度都会提升,甚至以后的跨境物流、应急通信都会更靠谱。这些便利的背后,都离不开像 “智神星一号” 这样的技术突破。   航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从 2024 年 3 月完成控制系统试验,到 2025 年 11 月搞定地面试验,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这种踏实研发的态度,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可贵。毕竟太空探索最需要的,就是敬畏心和执行力。   未来的太空竞争,拼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成本控制和产业化能力。   等到首飞和回收试验完成,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肯定会更重。   看着 “智神星一号” 一步步走向发射台,能真切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力量。不是靠空想,不是靠照搬,而是靠自己钻研、逐步突破。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2025-11-12国产可重复使用火箭“智神星一号”完成海上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