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注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2024年巴黎奥运会落幕後,法国行政与公共政策研究基金会公布数据显示,赛事总成本超110亿欧元,较2017年申办时的66亿欧元预算超支66%。牛津大学研究进一步指出,该成本较奥运历史中值成本高出10多亿美元,“节俭奥运”并未落到实处。 巴黎奥运会的成本控制已属相对严格,此前多届赛事的超支情况更为夸张。2016年里约奥运会初始预算144亿美元,最终实际支出超200亿美元,赛后奥运村闲置沦为贫民窟,多处场馆因无人维护杂草丛生。 2021年东京奥运会受延期及防疫因素影响,总花费攀升至280亿美元,为初始预算的3倍以上。此类案例充分说明,2032年奥运会申办阶段仅布里斯班一个城市提出申请并非偶然。 巴黎奥运会的经济影响数据显示,法国利摩日大学研究称赛事为巴黎地区带来的净收益最高111亿欧元,而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数据则显示,赛事对全年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0.1个百分点,且该影响在当年年底即基本消退。 更突出的问题是赛事赛后运营困境,2004年雅典奥运会总花费150亿美元,占当时希腊GDP的4.5%,赛后30余个场馆废弃闲置,每年仅维护费用即超1亿欧元,成为希腊债务危机的诱因之一。 赛事举办期间的热度与赛后的运营困境形成鲜明对比,促使多个国家对申办奥运会持谨慎态度,美国洛杉矶在筹备2028年奥运会时,也明确提出“不新建场馆”的原则。 回归巴赫的大湾区之行,其关注该区域的核心原因在于硬件设施条件,大湾区涵盖广州、深圳、香港三个国际大都市,2025年十五运会的举办已对区域内场馆完成实战检验,广州南沙体育馆、深圳湾体育中心等现成场馆达30余个,足球、田径等主流赛事项目的场馆需求基本可通过现有设施满足,这一条件对国际奥委会具备较强吸引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花费440亿美元,虽有效推动了基础设施升级,但当时中国正处于需要向国际展示发展实力的阶段。 当前大湾区已建成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机场、地铁网络密度优于多数发达国家,已无需通过奥运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高额赛事投入的性价比相对较低。 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申办奥运会需更为审慎。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持续关注中国发展动态。若中国申办奥运会,不排除美国唆使盟友采取干扰行动,历史上曾出现过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等类似事件。 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美国媒体曾刻意炒作“场馆安全问题”,虽未造成重大影响,但也为赛事组织增添了额外负担。 现代奥运会的保障标准已显著提高,2024年巴黎奥运会仅为铁人三项赛事清理塞纳河水质即投入14亿欧元。 大湾区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需为运动员、观众配备降温系统,叠加防疫、安保等额外投入,保守估算需增加50亿欧元支出。该笔资金若投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可覆盖更广泛的受益群体。 有观点认为,举办奥运会可提升国际影响力。但当前中国已无需通过奥运会提升国际曝光度,2023年进博会吸引128个国家参展,2025年大湾区GDP突破2万亿美元,此类硬实力指标的说服力更为显著。 反之,若赛事出现成本超支、运营争议等问题,易成为外媒炒作焦点,实际效益与潜在风险不相匹配。 国际奥委会对自身面临的困境有清晰认知,2019年即推出“削减成本改革”,要求主办国优先使用现有场馆、减少新建设施。但从巴黎奥运会的实践来看,改革成效有限。 因需满足奥运会赛事标准,现有场馆的改造、扩容成本,与新建场馆相比差距不大。巴赫关注中国,本质上是看重中国具备百亿级资金投入能力及高效赛事组织能力,这一条件在全球范围内较为稀缺。 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棒球赛事安排在福岛举办,既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又借助赛事宣传灾后重建成果;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则采用多城市赛事分布模式,有效分散单一城市的办赛压力。此类经验值得借鉴,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奥运会“性价比下滑”的核心问题。 巴赫提出的申办邀请虽具备一定吸引力,但需理性评估其背后的成本与风险。大湾区具备举办奥运会的硬件实力,但从投入产出比考量,并无迫切办赛需求。当前中国更应将资金投入芯片研发、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而非集中于短期赛事活动。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申办奥运会的可能性,若国际奥委会能接受“精简版”办赛方案,如聚焦优势项目、简化开闭幕式流程等,可进一步磋商合作可行性。 但从当前国际奥委会的办赛标准来看,其更倾向于“完整版”赛事。在此背景下,我国需保持理性判断,优先保障民生与核心产业发展,这一选择更为务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