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荷兰传来破冰信号 据路透社报道,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当地时间13日表示,荷兰政府代表团将于“下周初”前往中国,寻求解决有关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公司的问题。中方此前表示,已同意荷兰经济部派员来华磋商的请求。(京报网) 安世半导体这家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的企业,并非普通芯片厂商,它是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隐形冠军”——全球每10辆汽车中,就有6辆使用它的功率芯片;智能手机快充芯片市场,它的份额高达23%。 2019年闻泰科技通过收购完成对安世的控股,这笔交易当时获得荷兰政府批准,六年后再生变数。 风波的直接导火索出现在2025年9月底,荷兰看守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对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实施“临时监管”,冻结了闻泰科技的部分股东权利,理由是“担忧技术流向敏感领域”。 这一操作使产业链立即陷入紧张:德国大众、宝马等车企立即发出预警,若安世产能受影响,其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可能停摆;中国华为、小米等企业也表示,快充芯片供应面临不确定性。 荷兰政策调整的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施压。特朗普作为第47任总统,推行“芯片产业链去中国化”战略已进入第三年,而功率半导体是新能源汽车、军工装备的核心部件,自然成为博弈焦点。 2025年4月,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访荷时明确表态,要求荷兰“限制中国企业对关键半导体资产的控制权”,并以停止共享芯片设计软件相威胁。 安世半导体的核心技术是成熟的8英寸功率芯片制造工艺,并非美国对华限制的14纳米以下先进制程,且其产品多年来一直正常供应全球市场,从未出现所谓“技术泄露”案例。 更关键的是,闻泰科技收购后,安世的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4.2亿欧元增至2024年的7.8亿欧元,荷兰本土员工数量也从3200人增加到4100人,为当地创造了大量高收入岗位和税收。荷兰突然以“安全”为由干预,本质是牺牲本土企业利益迎合美国战略。 这种受美国影响的处境,荷兰并非首次经历。2023年,美国曾迫使荷兰阿斯麦公司停止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导致阿斯麦当年损失超过120亿欧元营收,市场份额被日本佳能、尼康趁机抢占5个百分点。 有了前车之鉴,荷兰企业界此次强烈反弹,安世半导体员工工会直接致函荷兰经济部,警告“监管将导致技术人才流失”;荷兰工业与雇主协会组织代表团访美,当面表达对“美国优先”战略的不满。 中方的应对展现了理性与克制。在荷兰实施监管后,中方未立即采取反制措施,而是先通过外交渠道沟通,随后同意荷兰代表团访华磋商。 这种处理方式背后有深层考量:一方面,安世半导体的全球供应链涉及中、荷、德、美等多个国家,激进反制可能损害多方利益;另一方面,中方希望通过此次磋商明确“红线”——企业合法收购的资产应受保护,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行为不可接受。 美国在这场风波中的“双重标准”充分暴露,一边施压荷兰限制中国企业,另一边美国企业趁机获利。 2025年上半年,美国高通公司通过与安世半导体的竞争对手意法半导体合作,抢占了原本属于安世的10%的汽车芯片市场份额;美国资本在安世股权纠纷期间,频繁接触其小股东,试图低价收购股份。 回顾历史,类似的芯片产业博弈早有先例。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东芝公司因向苏联出口数控机床,遭到美国严厉制裁,美国迫使东芝支付10亿美元罚款,并让高管公开道歉。 但制裁并未阻止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反而促使日本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最终在90年代初占据全球半导体市场50%的份额。 此次荷兰代表团访华,核心议题将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解除对安世半导体的临时监管,恢复中方股东合法权利; 二是明确未来中资在荷半导体企业的监管标准,避免“一事一议”的随意性; 三是探讨中荷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的合作空间,包括联合研发、产能共享等。 从目前各方释放的信号来看,荷兰很可能会逐步放松监管,毕竟在新能源汽车芯片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失去中国市场和中资投入,对荷兰半导体产业是致命打击。 对中国而言,这场风波也敲响了警钟,虽然闻泰科技通过收购获得了安世半导体的技术和市场,但在遇到政治干预时,仍面临较大风险。 这也促使中国加大对功率半导体领域的自主研发投入,2025年中国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功率芯片国产化率已从2020年的15%提升至32%,比亚迪半导体、士兰微等企业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未来,“自主研发+海外并购”双轮驱动,仍是中国芯片产业突破封锁的有效路径。 对中荷双方而言,通过磋商解决分歧,维护产业链稳定,才是符合双方根本利益的选择;而美国若继续推行“零和博弈”思维,最终只会被越来越多的盟友抛弃,失去在全球芯片产业的主导地位。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荷兰经济大臣:高级代表团将赴华,寻求解决安世半导体问题 京报网2025-11-14 0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