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起诉有哪些坑?应该怎么越过去 现在大家的法律意识都提高了,遇到很多纠纷都会通过诉讼解决,但对于缺乏专业法律知识和诉讼经验的普通人而言,起诉之路往往布满“陷阱”。这些“坑”不仅可能耗费当事人的时间与金钱,甚至可能直接导致败诉。一、诉讼时效之坑:权利也会“过期”许多当事人直到起诉时才发现,自己的权利早已“过期”。根据《民法典》规定,普通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计算。在民间借贷、人身损害赔偿、合同纠纷等常见案件中,时效问题尤为突出。跨越之道:1. 树立时效意识,权利受损后及时采取行动;2. 通过书面催告、律师函等方式中断时效,并保留证据;3. 发现时效可能届满时,尽快起诉,即使证据不全也可先立案再补充。二、举证不足之坑:法律只看证据,不看真相“有理说不清”是许多当事人的共同困境。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法官只能依据证据认定事实。常见问题包括:仅有微信聊天记录但未保留原始载体、口头约定无任何书面凭证、重要文件原件丢失等。跨越之道:1. 树立证据意识,重要交易务必签订书面合同;2. 电子数据保留原始载体,必要时进行公证固定;3. 证人证言应与其他证据形成链条,单一证言证明力有限;4. 立案前系统梳理证据材料,制作证据清单。三、诉讼成本之坑:赢了官司输了钱诉讼成本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律师费、鉴定费、保全费等。许多当事人未充分预估成本,导致案件虽胜诉却因被执行人无财产而无法执行,或高昂的维权成本远超收益。跨越之道:1. 起诉前评估对方履行能力,必要时申请财产保全;2. 合理利用诉讼费缓减免政策,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法律援助;3. 对于争议金额较小的案件,优先考虑调解、仲裁等替代性解决方式;4. 理性评估“为争口气”打官司的必要性,避免情绪化诉讼。四、程序陌生之坑:一步错步步错诉讼是高度专业化的活动,从立案、举证、庭前会议到庭审、上诉、执行,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程序要求。当事人常因不了解程序而错失良机,如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未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等。跨越之道:1. 充分运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咨询服务;2. 认真阅读法院送达的《诉讼风险告知书》等文书;3. 对于复杂案件,考虑聘请专业律师或咨询法律专业人士;4. 善用中国裁判文书网,学习类似案件的审理思路。五、期待过高之坑:法律不是万能的部分当事人对诉讼结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有理就能赢”“赢官司就能马上拿到钱”。实际上,司法裁判有其局限性,执行难仍是现实困境。跨越之道:1. 咨询专业人士,对案件结果建立合理预期;2. 了解调解、和解的价值,有时“打折”的及时兑现优于“全款”的漫长等待;3. 保持耐心,司法程序需要时间,特别是鉴定、公告等环节。了解了这些常见误区并掌握了应对的方法,可以让大家的维权之路更顺畅,成功率更高。我是吴律师,关注我,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权益,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