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疗变成“业绩场”,谁来守护我们父母的晚年? 今天爸爸出院了,本来是应该高兴的日子,可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89岁的爸爸因为患有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等这些,一到换季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病情加重需要挂针治疗。前几年因为我们在沈家生活,老爸不舒服的时候就送往衢江中医院住院,老爸在住院期间给我们的反馈是“中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比我亲子女还亲”,出院结算费用我们也没有感觉特别的贵,所以我们兄弟姐妹对医院、医生是无比的信任和崇拜。 这次因为病发,在和哥哥商量着是送往中医院,还是送往乌溪江医院。我便于自己照顾而选择了家门口的医院(乌溪江医院),到医院得知不住院就不给挂针的情况下我们毅然决定住院治疗,在7号上午住进来做了B超、心电图、胸部DR各项检查,然后医生开始用药疗,在检查之前并没有任何告知我们哪项检查需要自费的,在用药的时候也没有说用费用高的消炎药,只是说“用好一点的药”。今天在出院结算费用的时候当收费员方倩告知还要付钱的时候,我说怎么这么贵的,才这么几天,我爸之前在中医院和浙江省医院都没这么贵,都说老家医院报销比例还更高,于是药师戴伟红医师和收费员方倩认真仔细地再给我复核了一遍,又打电话沟通后退回了84元药的费用。在此非常感谢戴伟红和方倩对工作的的认真细致。还要特别感谢护士站里的几位美女的照顾!特别是范文珍和张建红挂针技术特别好,我爸说她们两个给你挂针一点不疼的!其他的费用我拉了单子去医生办公室咨询,院长给我的解释是就是给我爸用了好的消炎药,还有几项自费的检查,其他的都合情合理。 这几天在医院里陪我爸,看到隔壁病房有位老人总是一个人来,一个人走。那天和他聊了起来,他说他是里村人,也是89岁,和我爸同年,也是心脏不好。老伴前几年癌症过世,儿子媳妇在外谋生,如今身体不适,却因医院“不住院就不给挂针”的规定,不得不把每日往返医院当成风雨无阻的功课。我总看见他一个人来,一个人挂号缴费,一个人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望着点滴瓶发呆。今天出院缴费回来说7天缴了七百,还好还好,然后再一个人步履蹒跚地消失在医院走廊里。那份孤独,那份无奈,已经足够沉重。 再看看我父亲的诊疗单上,我也清晰嗅到了那种令人不安的气息——一些看似必要却经不起推敲的检查,一些可以用平价药替代却偏偏开了昂贵自费药的项目。我深知,若非我在身旁追问,周旋 ,他可能也会默默承受这一切。他甚至在知道我要去找院长了解情况的时候说不要问了,缴了就缴了吧。 这两位老人的处境,共同指向一个冰冷的事实:某些医疗机构的目光,似乎正从“治病救人”偏移到“经营创收”上。而最容易被这种风气侵蚀的,恰恰是那些最弱势的群体——身边无子女撑腰、自身缺乏医学知识、又没有养老金和医保作为后盾的农村老人。 他们沉默、顺从,对“白大褂”怀有天然的信任,甚至不敢多问一句“这个检查一定要做吗?”、“有没有便宜点的药?”。这种信任与脆弱,不该成为被利用的缺口。 那位89岁的老人,他没有家人的陪伴已是不幸,农村人没有养老保险已是艰难。当他用攒了一辈子的辛苦钱来支付医疗费用时,我们怎忍心让“业绩指标”和“创收任务”,再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在此由衷地呼吁: 请让医疗回归纯粹: 医院的考核标准,应是治愈率和患者满意度,而非冰冷的营收数字。请停止将不必要的检查和药品,作为强加给患者的“隐性任务”。 请给予弱势群体特别关照: 对于独居、高龄、无家属陪同的老人,医疗机构应有更人性化的流程和更多的耐心解释,保护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不是利用他们的信息不对称。 请完善基层医疗保障: 农村老人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需要加强,让他们有病敢治,有医可依,不再因费用问题而在健康上做出无奈的妥协。 谁家都有老人,我们每个人也终将老去。今天,我们为他们发声,就是为明天的我们自己,守住一份体面和尊严。愿每一位老人都能被温柔以待,愿生命的晚景,不再为“看病”而心生恐惧。(作者:浙江民安救援队志愿者叶子 原作于2025年11月13日0点26分发布于她的微信朋友圈见截屏) 名城创意 名城志愿者 医疗真相大起底 医疗经济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