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去过银行取钱,遇到过"烦人的盘问"吧?去取自己的钱,都要问这问那的,甚至查你祖宗三代,真的是气死人的节奏。 去年,某大学吴教授在一论坛上直言,“储户合法存取钱,银行无权盘问用途和来源"。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这话直戳银行这种"审问式”盘查储户的做法有不合法的嫌疑。 但银行有银行的理由,银行以"反诈合规"之名,对储户的存取进行审查,把本应属于服务的窗口,变成了审讯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银监会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全国银行网点因“反诈问题"引发的客户投诉同比激增37%,其中近三成投诉直指"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和"强制盘问资金用途",这些数据应该算是很保守的数据,相信还有很多储户在银行受了气之后没有去投诉的。这说明了银行这样“过度盘问”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 2025年8月,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公安部发布的《关于优化金融机构反诈工作机制的通知》中明确取消了"个人单笔存取5万元以上必须登记用途"的硬性规定,改为"风险分级管理”。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到了下面基层的银行,这规定就变了味。有些银行还是按老办法,盘问资金用途和来源。曾有银行职员私下无奈道,"基层压力大,漏掉一笔可疑交易,那问题就严重了,可能被追责,甚至掉了饭碗。而对客户多问几句,最多被投诉,被领导骂几句”。这番话反映了银行职员的一种无奈。明知上面已出台规定,但下面的"反诈防线"这一关,压力更大,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但这种"全员盘查"模式,已经踩到了法律红线了。储户的资金来源合法,用途正当,完全可以有权拒绝回答银行的盘问。银行的职责是服务客户,不是审查客户,反诈防骗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公民基本权利为代价。银行守住金融安全底线很重要,但守住公民隐私权的红线同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