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报道,继沙田官立小学后,李陞小学自去年 9 月起正式允许学生考试使用简体字作答。这一举措,既是对香港生源结构变化的精准回应,更是城市教育多元包容底色的生动彰显。据特区教育局统计,2019 至 2025 学年累计已有 2.32 万名内地赴港小学生,庞大的新到港群体,让教育适配性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这场引发社会热议的政策调整,本质是文化传承与教育公平的理性平衡。校方明确繁体字仍是教学核心主线,简体字仅作为过渡性补充安排 —— 既有效化解了内地插班生因繁简体转换带来的答题障碍,避免书写差异掩盖真实学业水平,也为本地学生打开了接触双书写体系的窗口,恰好契合香港教育局 “以繁体字为基础,兼认简体字拓宽沟通视野” 的长期指引。这种 “守正不僵化、包容不盲从” 的模式,既牢牢守住了香港教育的文化根脉,又以开放姿态接纳新成员,尽显教育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争议背后的焦虑值得正视,但诸多顾虑实则存在认知偏差。部分家长担忧 “简体字书写省时影响考试公平”,殊不知香港各类考试评分始终以内容逻辑、知识掌握为核心,与字体选择无关;而 “繁体字文化被取代” 的隐忧,也被教育局反复重申的 “繁体字主导地位不变” 所消解。事实上,香港教育体系对繁简体的兼容早有成熟基础:DSE 公开考试多年前便允许简体字作答,多所国际学校也已开设简体字相关课程,此次小学层面的政策延伸,只是对现有包容框架的细化与落地。 更深维度来看,这一举措更是香港人才引进战略的重要教育配套。随着 “高才通”“优才计划” 持续深化,数万内地家庭赴港定居,教育适应程度直接影响人才归属感与城市吸引力。除了简体字包容,香港学校还通过粤语沉浸课程、学长结对辅导、多语言家校平台等多元举措,全方位助力新到港学生融入。这些调整绝非对传统的妥协,而是在坚守文化内核前提下,优化教育服务、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主动作为。 简体字与繁体字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皆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的重要载体。香港小学的兼容政策,打破了 “非此即彼” 的二元对立思维,生动证明文化传承与多元包容可以并行不悖、双向赋能。未来,若能进一步完善教师简体字评卷培训、明确过渡性安排的具体时长等细节,将更充分平衡各方诉求。这场关于字体的讨论,最终指向的是一座城市对差异的尊重、对融合的追求 —— 当教育既能守护文化根脉,又能接纳多元成长,香港的国际教育枢纽价值,必将在包容与传承的双向奔赴中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