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田育臣
11月14日,中德(郑州)汽车企业交流洽谈会在郑州经开区举行。中德两国汽车产业代表、郑州本地零部件企业共计150余人齐聚郑州,深入交流、洽谈,共绘中欧汽车产业合作新蓝图。

◆今年,上汽郑州基地整车产销量将突破50万辆
“郑州经开区距离郑州东站10分钟车程,距离新郑机场20分钟车程,两小时高铁圈覆盖国内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两小时航空圈覆盖中国90%以上的人口和市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在活动现场,郑州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波用一组数据,首先勾勒出郑州经开区的区位优势。
作为河南省首个国家级经开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核心区和对外开放重要窗口,郑州经开区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013家、超百亿企业14家、亿元以上企业285家,上市企业6家,全球灯塔工厂2座,是河南省百亿级企业最多、最集中的区域。
在汽车产业板块,2024年,郑州经开区汽车产业规模超过1200亿元,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郑州经开区拥有上汽、宇通、东风日产、海马4家整车厂,7家专用车厂,近300家配套零部件企业,整车产能达到130万辆,年生产整车60万辆。2024年,经开区出口整车约15万辆,汽车零售同比增长20.3%。
其中,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的表现尤为亮眼。自2017年落户以来,累计投资超200亿元,带动数十个全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布局郑州。目前,该基地累计生产整车超250万辆、产值超1800亿元,是上汽集团在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数据基地、出口基地。
上汽动力科技(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州基地党委书记、总经理丁波介绍,今年整个基地产量实现了稳步快速的增长态势,2025年该基地整车产销量将突破50万辆,发动机产量同步超50万台,增幅超25%。带动周边配套企业产值同步跃升,促进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从“市场+技术”转向“创新+引领”
“真的太令人震撼了!”柏林-勃兰登堡州汽车产业集群协会主席米歇尔·博泽在参观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后直言,直观感受到了郑州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实力与智能化水平,期待双方能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找到更多契合点,共谋合作发展新篇章。
其实,郑州与德国汽车的产业合作源远流长。早在2017年,中创智领通过并购方式收购德国博世旗下的电机业务板块SEG,获得其全部股权,将其更名为索恩格,成功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体系。中欧班列开通“德国—郑州—东盟”双向通道,做大汽车整车出口业务,推动“中欧班列+海铁联运”汽车出口新模式,汽车企业实现物流、装卸、监管无缝衔接,缩短汽车出口通关时长一半以上;德国杜伊斯堡港因中欧班列吸引了上百家物流企业落户,创造了2万多个就业机会,见证了中欧班列搭建起互利共赢的“桥梁”。

“中国在电动化、供应链和数字化应用上具有领先优势,德国在高端制造、整车工程、品牌价值和全球化运营上底蕴深厚,双方互为老师和学生。”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于广生表示,今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921家,同比增长1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5737.5亿元人民币。中德汽车产业合作,也迎来历史性的十字路口阶段,从过去“市场+技术”的合作,将转向未来的“创新+引领”合作。下一步,双方可在电动化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的联合研发、数字化与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的韧性与可持续发展、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以及人才的培养和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
在活动现场,于广生向德国汽车企业代表推介说,郑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中国铁路心脏”能够低成本、快速度地完成零部件供应和整车销售。国际陆港为郑州汽车出口欧洲提供了稳定、高效的陆路通道。同时,郑州经开区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集群效应,宇通客车是全球领先的商用车企业,上汽、东风日产、海马汽车等布局形成了完整产品体系,福耀玻璃、博世等知名供应商提升了本地产业配套率。
此外,河南有近1亿人口,本身就是巨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消费升级,对汽车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德国企业可以考虑在高端制造、零部件技术和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加强与郑州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