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宣布了,今年年底之前不会与俄方进行谈判。 这话把基辅的路数说死:先把国际认可的边线收齐,再谈赔偿和后续安排。 踏实点看,乌方自2014年起就把1991年的边线当底线,克里米亚也算在内;俄方口径则在“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不入北约”“四地不可谈”之间摇摆。 2022年秋,俄方宣布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赫尔松举行投票并入,绝大多数国家不认可;乌方立场是全部撤回到边线。 到了今年,前线最热的是顿巴斯和哈尔科夫方向,俄军压上,乌军补防线、守城镇,这些动作都围着“守住线、找机会推回去”。 援助一波波到位,防空和远程打击能力有限补强,但乌方口径没变,还是边线优先。 俄方这边话里话外更愿意谈,但前提常常是乌方先认四地、先不入北约,实际行动还是继续打。 资源上,乌方盯着弹药和训练节奏,俄方扩大兵员和工厂产能;一个是围着目标配速,一个是边打边改要求。 对外沟通也能看出差别:乌方在多场合重复“十点方案”,俄方则时而强调安全缓冲区,时而强调语言与居民权益。 放到年底这个时间点,乌方判断谈不出硬结果,所以把重心放在稳前线、打出筹码;俄方则用谈的声音配合压线。 目标清不清,决定了队伍走路是否齐;乌方现在是单一方向,俄方是多条口径并行。 这样一来,桌上很难合拍,谁也不愿先把关键条件松开。 接下来大概率还是打与谈并存,但节奏由谁来定,取决于地面推进能否形成新的线。 立场不变:只要目标一清一乱,结果就是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