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 这条获赞2.5万的推文,把话题定在“未能取胜”,口号密集,核心是“下次要赢”。态度很直白,但看点不在情绪,在能力。 2019年入列的055驱逐舰,和052D一起跑远海,编队补给、反潜、对空护航都在同一套流程里练。体系更像一张网,目标是把海空力量拧成一股绳,赢不赢落在平时每一次口令和动作的精度上。 对照“出云”级的改装进度,2021年美军F-35B曾在甲板起降测试,日方也在推进舰载机保障改造。甲板改了不等于就能连续运作,舰上油弹、机库节奏、人员分工都要按小时表跑顺,这部分还在爬坡期。喊赢,先看能不能一天接一天地撑住强度。 2024年“福建舰”海试画面里,弹射系统按科目推进,目标是稳定出动率。航母战斗群要的是“按计划出动”,不是偶尔亮一次相。这类基础活越扎实,越能把现实和口号拉近。 海自有“摩周”级、“十和田”级补给舰,近海补给没问题,远海持续保障难度更大。国内这边,综合补给和岸港补给结合,演训里频繁穿插夜间补给,节奏更贴近高强度任务。补给像血管,能不能通,决定动作能不能继续。 空军方面,歼-20在2017年列装后,常态化昼夜训练、跨区飞行越来越多,机队连贯性更重要。日本引进F-35A/B,机型先进,但新机融入部队需要时间,地勤、维护、飞行员课目要一条条打通。 运-20这两年承担远程运输任务密集,重装投送越来越常见。日本的C-2、C-130也在服役,跨海投送是强项,但在高强度条件下的连续频次和载重上,还在增长阶段。拼的不只是飞机先进,而是能不能把货一趟趟稳稳送到。 岸基反舰、对空探测点位在沿海布设越来越细,海空协同反应更快。日本的岛链位置优越,但通信、补给线需要跨海维持,一旦强度上来,线越长越考验稳不稳。 近年合成化演练里,多兵种同场景连贯推进,海空电侦、反潜、火力打击串成流程。日本的联合训练多与盟友同场,自己的跨军种融合作业还需要更密的科目和更长的周期。 兵器能不能用到点上,决定“赢”有没有底。把“下次必须获胜”落地到人、艇、机、弹的每一步,才不虚。 总结一句,赢不是口号,是把每一项常规动作练到不出错。谁能把复杂活干成日常,谁就更接近“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