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与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正经历从“产品输出”到“生态深耕”的深刻变革。2025年,这一进程更呈现出全产业链协同、全行业参与的鲜明特征。
近日,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制造业负责人、华东区产业及物流地产服务部负责人缪博文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深度解析中企全球化布局的核心逻辑与破局路径。

采访对象供图
从单一布局到产业链深度整合
回顾中国企业的出海历程,从早期的产品贸易到近年的供应链外移,每一步都折射出市场环境与企业战略的演变。缪博文指出,2025年中企出海的核心特征已升级为“从单一市场布局转向全球化产业链深度整合”,这一转变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的跨越。
在产业协同层面,企业出海实现了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的升级。
缪博文进一步表示,过去,中企出海多以家电、电子等单一产品输出为主,或依托成本优势在东南亚建立孤立的生产基地;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研发、制造、物流、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进行全球化布局,形成“生态化”出海格局。以新能源车企为例,其不仅在海外建立整车工厂,还配套布局电池生产基地、充电网络,并设立本地化研发中心,实现了从“卖产品”到“输出技术标准”的跨越,构建起完整的海外产业生态。
在供应链布局上,企业从“被动外移”转向“主动布局”,核心目标是重构供应链韧性。
“前几年的供应链外移多受贸易摩擦、成本压力等外部因素驱动,呈现被动应对的特点;而当前企业更注重通过多元化布局平衡效率与安全,提升抗风险能力。”缪博文举例说明,部分电子制造企业已形成“墨西哥+越南+东欧”的多点布局模式,即墨西哥依托近岸优势辐射美国市场,越南发挥成本竞争力,东欧则借助产业集群效应提升生产效率,通过全球化资源配置构建起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在价值追求方面,企业出海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ESG与本地化融合成为关键。
缪博文进一步指出,过去,中企出海更关注市场规模与成本控制,对本地化合规、ESG(环境、社会、治理)要求重视不足;如今,ESG已成为出海“必修课”,而“本地化运营”则成为企业扎根海外的核心抓手。从雇佣本地团队、适配本地用工文化,到与当地企业合作研发、融入本土产业生态,中企正以更深度的参与方式实现海外市场的长期发展。
内因驱动与外部机遇的双重共振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的主体已从传统制造业扩展到新能源车、快时尚、潮玩甚至餐饮服务等多个领域,“全行业出海”成为显著趋势。在缪博文看来,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内因驱动与外部机遇的双重共振。
从内部因素来看,国内市场竞争的红海化使得出海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刚需。
在他看来,随着各行业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亟需开拓海外新市场,寻找增长第二曲线。而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新兴消费的崛起为中国品牌创造了广阔机遇。首先是全球中产消费升级,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东南亚中产阶级人口5年激增1.2亿,催生了本土市场无法满足的品质消费需求,为中国优质产品与服务提供了切入点;其次是中国品牌信任度的显著提升,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技术好感度”从2019年的31%升至2023年的68%,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在欧洲、东南亚市场的成功,大幅提升了中国品牌的国际美誉度。
“此外,文化输出红利也为出海注入新动力,以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文化IP成功出海,印证了中国IP全球化的巨大潜力,也为更多文化相关产业的出海提供了借鉴。”缪博文进一步表示,多重因素的叠加,使得出海不再是部分企业的“选择题”,而是越来越多行业的“必答题”。无论是技术密集型的新能源产业、时尚消费领域的快时尚品牌,还是承载文化内涵的潮玩、餐饮企业,都在全球化布局中寻找自身的发展空间。
从中企出海的发展阶段来看,当前已从“走出去”的初步探索,深入到“走进去”的深度运营阶段。如何真正融入海外市场,实现长期发展?
在缪博文看来,企业“走进去”的核心是实现从产品输出到品牌、文化、生态输出的全面升级,而本地化运营与长期主义则是成功的关键。
他进一步分析,在重点市场布局上,不同区域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与机遇。对于欧洲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建厂热潮正在兴起,除了人力、税收、土地等传统成本因素外,绿电供应和碳税成本已成为决定性因素。缪博文强调,绿电与碳税不仅是成本问题,更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合规留在欧洲市场,必须内化到商业模型中。长期来看,欧洲市场的成功将越来越取决于供应链的低碳竞争力,而非单纯的产品性能与价格优势。
在东南亚市场,不同国家的定位与挑战各有侧重。越南已从“成本洼地”转变为“价值高地”,传统成本优势虽有所减弱,但稳定的市场环境、增长潜力与日益提升的全球供应链战略地位,使其形成了需要专业投入才能获取的“综合价值优势”。“当前企业进入越南的最大挑战在于人才供给,也就是本土高端人才增长速度无法匹配产业升级需求,技术工人的工作效率也需要企业重点关注。”他说。
缪博文进一步表示,对于寻求稳健发展或高端制造布局的企业,马来西亚的法律体系与泰国的合资模式各有优势,核心在于将企业自身需求、资源与两国的监管环境、机会成本进行精准匹配。而对于印尼市场,尽管基础设施挑战显著,但基础设施与工程建设企业、能享受政策优惠的新能源与高端制造企业、可利用本地资源的农业与食品加工企业,最适合作为“先头部队”进入,通过本地化策略与产业链整合实现突破。
此外,缪博文还提醒,企业需警惕出海过程中的“隐形壁垒”,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公路建设与能源配套)、部分国家复杂的土地产权政策、不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差异性,以及本地化含量要求、数据合规、劳工文化差异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企业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展望未来2到3年的出海趋势,缪博文认为,东南亚仍将是企业投资的热土,其持续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的全球资本与产业链吸引力、庞大的人口规模与良好的人口素质,以及与中国的地理邻近优势,使其具备显著竞争力。同时,墨西哥与东欧国家(如匈牙利、波兰等)也极具潜力,这两个区域分别是美国和欧盟市场的“近岸外包”枢纽,墨西哥的用工成本仅为美国的1/5,且具备物流时效快、产业集群集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等优势,将成为中企出海的重要价值洼地。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唯有把握产业链深度整合的核心趋势,顺应内因驱动与外部机遇的双重逻辑,精准匹配区域市场特征与企业发展需求,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破局生长,构建起可持续的国际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