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84年老山前线,昆明军区的炮兵们打开了一批尘封20多年的木箱。里面躺着的是1

1984年老山前线,昆明军区的炮兵们打开了一批尘封20多年的木箱。里面躺着的是1960年南京307厂生产的56式160毫米迫击炮,炮管上的油封还散发着樟脑的气味。没人想到,这些被淘汰的“老古董”会成为破解越军反斜面工事的关键武器。 老山地形陡峭,越军阵地多藏在山脊背面,利用坡度挡住直射炮火。昆明军区的平射炮打不到那些地方,152毫米榴弹炮威力足,但阵地得往前推,容易挨敌人的还击。指挥部盘点库存后,决定挖出仓库里那批56式160毫米迫击炮。这些炮从1962年高原测试后就闲着,整炮重1.3吨,拆开运时炮管部件得多人扛,组装在高海拔区曾耗50分钟,不便于机动作战。重量成了大问题,导致它们早早封存。 1984年4月,炮兵部队领命去仓库取货。木箱外头灰尘厚一层,打开后炮管油封没破,散出樟脑味。检查零件都齐全,没生锈迹象,他们用卡车拉到前线,在老山周边找隐蔽点布阵。迫击炮的射角最高72度,炮弹轨迹高抛,能翻过山脊,几乎直落后方目标。射程顶格8.3公里,每发弹药41.5公斤重,爆炸范围宽。炮架用M式设计,配绞车,便于调整方向。 首次上阵在收复老山行动里。炮兵们把炮底座钉牢地面,调好仰角,对着1426高地后侧。发射前验击发装置,多人合力塞弹药,避免炮身晃。炮弹飞起弧线,高过6000米,砸穿越军混凝土掩体。冲击波撕开1.5米厚土层工事,越军日志里记成轨迹弯的火炮。那次打击让敌方阵地乱套,工事碎片飞得到处是。 7月12日防御战中,40门炮排成一线,每门隔6秒放一发。炮兵轮班干,盯着炮管温度别过热。炮弹像雨点砸越军营部区,地面抖个不停。那轮火力毁掉一个营指挥点,敌方损失47人。迫击炮射速慢,每分钟2到3发,但在喀斯特地貌里专治反斜面工事,破坏力不输152毫米榴弹炮,阵地换地方也快些。部队用它补了常规炮的盲区,作战效率提上来。 炮兵们每次开火前都仔细过一遍老装备,查密封件漏不漏,确保击发稳。这些炮在战场上没掉链子,稳定输出火力。后续行动中,他们根据地形小改射角,提高打中率。越军工事多用山石加固,但高抛弹道总能钻空子。炮弹落地时,爆炸坑深,碎石崩飞,工事框架都变形。实战证明,这种炮对边境山地特别管用。 老山打完后,这种迫击炮继续顶防御活儿,帮昆明军区部队轮换守阵地。1986年6月,某炮连在八里河东山一线开火,一小时内多轮弹药下去,砸毁越军坚固点。1988年,部队换上89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新家伙机动强,适合快打快撤。老炮慢慢退役,一门编号勐芭-07的移到军事博物馆,炮身弹痕还留着。那些痕迹记下战场的印记。 307厂工人们生产结束后,多转去其他岗位,退休时不少人没听说这些炮的实战事儿。仓库管理人员干完封存,转入后勤别的地方。老山炮兵老兵们作战后,有些复员回家,少数留军里干。他们在访谈里提山地爆炸的连响声,讲装备在特定地形下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