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产城景融合驱动公园城市产业升级
□潘方勇
公园城市核心要义在于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的有机统一。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在全面打造“公园城市、安逸家园”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产业升级是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支撑,而产城景融合则通过打破产业、城市、景观的孤立边界,构建起“生态—产业—城市”互促共生的发展体系,成为驱动公园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作为全国唯一获批支持建设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本底、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以“三生”空间协同为导向,将生态保护、城市功能完善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绑定,积极探索产城景融合的多元实践模式,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也为城市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样本。
三重逻辑:生态赋能、空间整合、场景创新
产城景融合对产业升级的驱动并非简单要素叠加,而是蕴含着生态赋能、空间整合、场景创新的三重内在逻辑。这三重逻辑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公园城市产业升级独具特色、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
生态赋能逻辑:生态本底转化为产业绿色发展动能。生态赋能逻辑的核心是将公园城市的生态景观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跃迁。依据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存在协同进化关系,生态景观既是城市生态屏障,更是具有经济属性的生产要素。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承载力,一方面能倒逼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可催生出生态文旅、研发创新、低碳制造等新兴产业业态。例如,在天府新区兴隆湖布局成都科学城,吸引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天府永兴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已成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同时,优质生态环境作为“隐形引力场”,能够吸引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形成“生态保护—要素集聚—产业升级—生态优化”的良性循环。
空间整合逻辑:全域空间重构支撑产业协同发展。根据空间生产理论,城市空间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其布局合理性直接影响产业协同效率。产城景融合下的空间整合,通过“产业园区—居住社区—生态景区”的无缝衔接,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降低产业发展的物流成本、人才流动成本与交易成本,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集群效应,同时通过跨区域空间统筹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与功能互补。比如,在区域协同层面,以骑龙—怡心片区为例,通过高新、双流两区“一盘棋”规划,以骑龙绿轴公园为纽带,推动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全要素融合”。在产业空间打造层面,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以川西林盘为特色,将低密度独栋办公空间与锦城湖公园、空中绿道系统有机融合,营造出“公园里的工作社区”,在百米范围内聚集了可可豆动画等知名企业及其创意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伙伴,有效降低了创意企业的交易成本和创新阻力,形成了涵盖IP开发、内容制作、特效制作到发行运营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场景创新逻辑:多元场景营造激发产业转型活力。场景创新逻辑以生态景观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为基础,打造多元化产业应用场景,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场景作为连接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纽带,能够精准匹配产业发展与用户需求,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既包括“生态+生产”的融合场景,也包括“生态+消费”的体验场景和“生态+创新”的研发场景,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成都深度挖掘生态景观与产业需求的结合点,不仅打造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新铁人三项”消费场景、以锦江公园为轴线构建多元文旅场景等一批特色消费场景,同时以技术反梯度转移理论为指导,在郊区新城探索打造诸如蒲江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等类型的新型产业园区,在更深层次推进生态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更大范围释放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
现实挑战:转化效能不足、联动水平不高、赋能深度不够
生态赋能的价值转化效能不足。生态价值转化渠道相对单一,过度依赖生态文旅、绿色农业等传统业态,基于生态优势的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产业培育不足。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碳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作用发挥不充分,生态补偿机制的覆盖面与补偿标准有待提升。部分区域存在“重景观建设、轻产业导入”倾向,生态景观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难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空间整合的协同联动水平不高。市域空间融合呈现“核心强、外围弱”格局,天府新区、高新区等核心区域空间整合程度高,但郊区新城在空间规划、产业布局与生态景观的融合上存在明显差距。跨区域协同机制尚不健全,不同行政区之间在产业布局、政策衔接、要素流动等方面存在壁垒。部分产业功能区存在空间布局同质化、功能定位模糊问题,难以形成差异化集聚效应。
场景创新的产业赋能深度不够。场景创新存在“表面化、同质化”问题,部分场景仅停留在景观观赏、休闲娱乐层面,与产业生产、科技创新的融合深度不足。场景创新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主导的场景较多,企业、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场景创新的产业链延伸不足,多数聚焦终端消费环节,对上游研发设计、中游生产制造的带动作用有限。
优化进路:深化生态赋能、强化空间整合、升级场景创新
深化生态赋能:拓宽价值转化多元路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建立完善生态资源常态化核算机制,制定统一评估标准。拓宽转化渠道,在巩固传统业态基础上,重点培育生态科技、绿色金融、低碳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推动生态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健全市场化机制,提升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功能,扩大碳交易、水权交易试点范围,完善生态补偿与定价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景观建设与运营,开发特色生态产品与服务。
强化空间整合: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格局。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推动产城景融合向全域覆盖、均衡发展延伸。高新区、天府新区以及中心城区依托人才资源优势,聚焦科技创新、高端服务与绿色制造,打造高品质产业载体,实现生态资源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东部新区与县市新城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发展生态文旅、康养产业、绿色制造等生态友好型业态,并进一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条件,顺应城市内部空间技术反梯度转移趋势,积极探索新型科技产业园区,着力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同时,完善跨区域协同机制,建立市级统筹协调平台,打破行政区边界限制,推广骑龙—怡心片区“全要素融合”模式,实现政策协同、要素流动与利益共享,全力推动产业升级。
升级场景创新:打造产业赋能核心载体。立足成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推动场景创新从消费端向生产端、创新端延伸,深度挖掘环城生态公园、兴隆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生态载体与产业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的结合点,打造全产业链场景。依托公园城市生态优势,搭建专业化场景创新平台,吸引高端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强化市场化导向,鼓励本土龙头企业成为场景创新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场景清单开放等方式激发企业活力,推动场景创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配套企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协同高效的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协同体系,保障三重逻辑高效运作。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强化生态赋能、空间整合、场景创新三重逻辑的协同联动,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确保政策同向发力。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听证会、民意调查等方式保障居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业绿色升级、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注重考核结果高效运用。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