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消息,中国近期新增至少十船美国大豆订单,本季迄今总采购量超 200 万吨,采购步伐缓慢提速,逐步靠近上月中美贸易磋商的相关目标。中粮集团已下单,大豆将从美国墨西哥湾、太平洋西北港口运出,于今年至 2026 年初陆续到货。 美国方面称,中方承诺今年至少采购 1200 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拟增至 2500 万吨以上。不过中方虽已下调大豆关税,并未正式确认该采购数字,采购节奏仍以市场情况为核心依据。 采购提速的核心原因,一是回应中美贸易磋商成果,农产品贸易是双方合作关键,适当采购释放合作善意;二是虽有多重替代选项,仍需兼顾合作需求。但采购未快速推进,核心症结在于美国大豆价格偏高 —— 其到港成本比巴西大豆贵 45-50 美元 / 吨,一艘 6 万吨货船需多花近 2000 万元,企业必然考量成本。 目前国内大豆供应无压力:港口库存超 3300 万吨,自给能力持续提升,2025 年预计产豆 2320 万吨,较五年前涨近三成;进口渠道也多元,今年 1-10 月 82% 的进口大豆来自巴西,巴西大豆性价比更高且无额外关税风险,成为企业首选。 民营和外资油厂占市场七成以上份额,采购决策以利润为导向,不会为凑数亏本买高价豆。美国豆农面临种植成本翻倍压力,亟需出口缓解资金链压力,但中方采购节奏不受牵制 —— 多元供应渠道、国内战略储备及豆粕减量替代技术,让粮食安全主动权在手。 此次采购提速是 “诚意 + 理性” 的平衡:既回应贸易合作诉求,又坚守市场原则。能否达成 1200 万吨目标,关键看美国大豆价格是否回落、关税壁垒是否放宽,毕竟贸易需互利共赢,单方面喊目标难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