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阅资料。
“检察官不是官,而是法律人;检察官也是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这句话,道出了玉溪市人民检察院二级高级检察官柏利民37年检察生涯坚守的初心。
1988年,从西南政法学院毕业的柏利民放弃云南某高校委培研究生的机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检察事业。37载春秋,他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挚爱的检察事业,用行动诠释着“初心如磐、笃行致远”。
匠心办案:把每个案件都打造成精品工程
“做到极致就是匠心,始终如一便是初心”,这是柏利民坚守了37年的办案信条。从踏入检察院大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将“办精品案、出精品庭、写精品文书”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37年来,他高质效办理和指导办理案件1800多起,每一个案件都是他对法治信仰的生动诠释。
在扫黑除恶这场硬仗中,柏利民展现了“领头雁”的担当。他带领公诉团队办理了全国影响重大的孙小果等人涉黑系列案,该案成为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标志性案件之一。回忆起这段经历,柏利民的目光依然执着:“这个案子不仅考验我们的专业能力,更考验我们的政治担当。”
柏利民对办案质量的极致追求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他撰写的起诉书曾荣获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刑事检察文书起诉书类第一名,这份殊荣的背后是32次的精心修改、2万多字的字斟句酌。他准备的5万余字、90多个问题的质证答辩提纲,以及在法庭上45分钟站立宣读起诉书的铿锵之声,无不体现着他对检察事业的极致追求。正如他所说:“检察官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他人的人生。”
薪火相传:把培育新人当作毕生事业
育人,是柏利民以无私之心传递初心的使命。他常说“培养人才要用心”,而他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作为“金牌教练”,他带队23年,培养出22名全国、全省十佳及优秀公诉人。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玉溪代表队3次斩获全省“优公赛”大满贯,创下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独特的培养方法。“柏老师总是能把复杂的法律问题讲得通俗易懂。”一名受过他指导的年轻检察官感慨道,“他不仅教我们如何办案,更教我们如何做人。”
2013年,在担任第五届全国“优公赛”云南代表队总教练期间,柏利民36次往返玉溪、昆明,最终带领云南代表队获得了包括“全国十佳公诉人”在内的5项大奖,创下云南检察机关历次参赛最好成绩。
担任全省兼职检察教官的32年间,授课60余次、出题84套,这些数字记录着柏利民对检察教育事业的热忱。如今,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检察系统的中流砥柱,继续传承着他的检察理念和专业精神。
执着坚守:用理论研究夯实法治根基
“检察官既要精于实务,也要深于理论”,柏利民是这一理念的坚定践行者。作为全省检察系统发表论文最多、获奖最多的检察官之一,他在各类法学期刊发表论文及文章155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为检察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打磨出精品文章,他用了18年;7次出席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他用了16年;获得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他用了14年。“理论研究没有捷径,唯有持之以恒。每一个成果的背后,都是无数个挑灯夜战。”柏利民说。
他还在全省州(市)级检察机关率先创办工作刊物《玉溪检察》,开辟检察理论研究和调研工作园地,为全市检察机关培养了一大批调研人才和业务骨干。这份创刊于20年前的刊物,至今仍然是玉溪检察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重要平台。
即便荣获“全国检察业务专家”等多项荣誉,柏利民仍然谦逊地说自己顶多算一名合格的检察人。如今,年近花甲的他依然奔走在办案一线,用行动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
37载从检路,柏利民就像一棵不老的青松,始终挺立在检察事业的最前沿。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睿智沉稳的资深检察官,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赤子之心。这份对检察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必将激励着新一代检察人不忘初心,在建设法治中国的道路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