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结束后,毛主席说了一句话:“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毛主席为什么说这个话? 1936 年 10 月会宁,方才旺挤在欢呼的红军队伍里,手按胸口那块写着志愿书的麻布。 毛主席站在土台上讲话,当说到 “凡不是党员者,一律入党” 时,他忍不住抹了把泪。 这份写在布上的心愿,终于能在胜利会师后实现,毛主席的伟大决策暖了战士的心。 事情要从 1934 年说起,方才旺带着妻子温水香参加红 25 军,揣着布制入党志愿书长征。 独树镇战役风雪交加,敌军火力凶猛,党员突击队要突围,他主动请缨加入。 激战前他仓促宣誓入党,还没交志愿书就中弹负伤,只能把布片交给妻子保管。 温水香背着这份布书翻雪山、过草地,好几次陷进沼泽,都死死护着胸口的信物。 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八万余人,党员占比不足三成。 湘江战役中,非党员战士李柱子用身体堵住机枪眼,死前还喊着 “想当党员”。 四渡赤水时,随军青年王小宝帮伤员抬担架,自己饿晕在路边,醒了又接着走。 这些人没有党员身份,却用命践行着对革命的忠诚,毛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毛主席巡视部队时发现了更严峻的问题。 不少战士因战乱丢了组织关系,有的新参军者还没来得及履行入党程序。 但他们在切尾巴战役中冲在最前,在陕北开荒时抢着干重活,比老党员还积极。 毛主席想起三湾改编时 “支部建在连上” 的原则,党组织必须扎根在战士中间。 1936 年红二、四方面军抵达会宁,三大主力会师后,党员缺口问题愈发突出。 国民党仍在围剿陕北,根据地急需骨干力量,战士们的忠诚却没对应的身份认可。 毛主席在干部会议上拍板:“参加过长征的非党员,自愿申请就批准入党,免预备期。” 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长征本身就是最严格的考验,毛主席的伟大决策直指信仰本质。 政策一落地,温水香第一个递交了丈夫的布制志愿书,当场被批准入党。 她抚摸着布上模糊的字迹,想起丈夫在独树镇的誓言,泪水打湿了衣角。 全军很快掀起入党热潮,许多战士在党旗下宣誓时,都攥着长征中用过的物品。 有的举着磨破的草鞋,有的抱着牺牲战友的枪,这些信物比任何证明都有力。 党组织迅速壮大,这些 “长征党员” 成了根据地的顶梁柱。 方才旺伤愈归队后,带着党员突击队在直罗镇战役中歼灭敌军一个团。 温水香在妇女队教群众纺线,把 “党员要听党话” 的道理讲给每一个人听。 他们践行着入党誓言,也让毛主席的决策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党员分散到各根据地,成了游击战的骨干。 方才旺在晋察冀组织民兵,用长征时学的战术打击日寇,多次立功。 温水香在后方医院当护士长,抢救伤员时总说 “党员就要冲在前”。 他们把长征精神融进抗战,印证了毛主席决策的深远意义。 解放战争中,他们带兵渡江作战,建国后又投身经济建设。 方才旺参与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建设,退休后仍坚持给年轻人讲长征故事。 温水香把布制志愿书交给孙子方幸,叮嘱他 “要像爷爷那样对党忠诚”。 这份信物成了家风传承的纽带,也见证了毛主席决策的长久影响。 如今,方才旺夫妇虽已离世,那份布制入党志愿书仍在部队展览。 方幸作为部队指导员,每次党日活动都会展示这份文物,讲述背后的故事。 战士们看着泛黄的麻布,读懂了长征中的忠诚,也理解了毛主席决策的分量。 那些 “长征党员” 的后代们,延续着先辈的精神,在各岗位上践行初心。 从脱贫攻坚一线到航天发射场,都有他们的身影,传承着信仰的火种。 毛主席当年的伟大决策,不仅壮大了革命力量,更铸就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党员身份,永远刻在为人民奋斗的行动里,从未褪色。 信源:发展党员的特殊政策:经过长征的人可以直接入党——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