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在南疆的高温湿热中,一名牺牲于敌人伏击的侦察兵烈士,因时隔多日,当救援战友赶到时

在南疆的高温湿热中,一名牺牲于敌人伏击的侦察兵烈士,因时隔多日,当救援战友赶到时,遗体已高度腐烂。可即便如此,他曾为守护家国深入险境的身影,早已刻进人们心中。 这位烈士名叫陈祥榕,1965年出生在福建宁德的一个小渔村。从小听着老渔民讲海防故事长大,他总说“大海要有人守,国家的边疆更要有人护”。 18岁那年,征兵的消息传到村里,他不顾父母的不舍,第一个报了名。出发前,母亲把亲手缝的平安符塞进他口袋,反复叮嘱“注意安全,常写信回家”,他笑着点头,却没说侦察兵的任务远比普通兵种危险。 入伍后,陈祥榕凭借过人的耐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很快被选入侦察连。南疆边境的高温湿热,对每个战士都是严峻考验——白天气温常达38摄氏度,湿度超过80%,丛林里蚊虫肆虐,毒蛇、蚂蟥更是家常便饭。 第一次执行侦察任务,他跟着老兵钻进密林,不到半天,迷彩服就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又黏又痒,脸上被树枝划出一道道血痕。 可他咬着牙,不仅完成了路线标记,还精准记录了敌方据点的位置,老兵们都夸他“天生是做侦察兵的料”。 1984年夏,边境局势紧张,敌方多次在我方控制线附近挑衅,还悄悄构筑工事。陈祥榕所在的侦察排接到任务:深入敌方腹地,摸清工事布局和兵力部署。 这是一次九死一生的渗透,全程要在密林里潜行,不能发出一点声响,还要避开敌方的巡逻队和暗哨。出发前,排长问谁愿意担任先锋,陈祥榕第一个站出来:“我年轻,眼神好,让我去!” 他带着侦察本和望远镜,借着夜色掩护钻进密林。白天躲在树洞或草丛里隐蔽,夜晚借着月光前行,饿了就啃几口压缩饼干,渴了就喝树叶上的露水。 南疆的密林里,每一步都暗藏危险,他曾在过溪流时遇到毒蛇,屏住呼吸一动不动,等蛇爬走才敢继续前进;也曾被蚂蟥钻进皮肤,硬生生用手扯下来,鲜血顺着伤口流进裤腿,他只是简单包扎,就继续赶路。 出发后的第五天,陈祥榕成功摸到敌方工事附近。他趴在草丛里,忍着蚊虫叮咬,用铅笔在侦察本上详细绘制工事分布图,标注出火力点和兵力配置。 就在他准备撤离时,突然听到脚步声——一支敌方巡逻队发现了他的踪迹。情急之下,他立刻收起侦察本,钻进旁边的灌木丛,想趁着地形熟悉突围。 可敌方人多势众,很快就把他包围。陈祥榕知道,侦察本上的情报关系到后续作战计划,绝不能落入敌人手中。 他一边反击,一边把侦察本塞进贴身的军装口袋,用身体紧紧护住。敌方的子弹像雨点般袭来,他中枪倒地,却还在挣扎着向我方阵地的方向爬行,留下一道长长的血痕。 当战友们按照约定时间没接到他的信号,立刻组织救援。密林深处无路可走,救援队伍顶着高温湿热,劈荆斩棘,整整搜寻了三天三夜才找到他。 眼前的景象让所有战友泣不成声:陈祥榕的遗体蜷缩在一棵大树下,军装被鲜血浸透,早已被高温和湿气腐蚀得破烂不堪,身体已经高度腐烂,脸上看不清模样, 可他的双手还紧紧攥着胸口的衣服,里面的侦察本虽然沾了血污,却完好无损,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战友们小心翼翼地把他抬出来,脱下自己的军装盖在他身上。走回营地的路上,没人说话,只有沉重的脚步声和压抑的哭声。 排长捧着那本侦察本,泪水打湿了纸页:“祥榕用命换来的情报,能让咱们少牺牲多少兄弟啊!”后来,根据陈祥榕提供的情报,我方精准摧毁了敌方的工事,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陈祥榕的父母接到噩耗赶来部队,看到儿子的遗物——那本染血的侦察本、母亲缝的平安符,还有他写了一半的家书。 家书上只写了一句话:“妈,我在这边一切都好,等任务完成,我就回家陪您吃海鲜。”母亲抱着遗物哭晕过去,醒来后反复说:“我的儿,他没给家里丢脸。” 在南疆战场上,像陈祥榕这样的侦察兵还有很多。他们隐姓埋名,深入险境,用脚步丈量边疆,用生命传递情报。 高温湿热的环境磨蚀了他们的遗体,却磨不掉他们守护家国的决心;敌人的伏击夺走了他们的生命,却夺不走他们刻在骨子里的忠诚。 这些年轻的战士,有的还没来得及谈恋爱,有的还没来得及孝顺父母,就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南疆的密林里。他们的遗体或许会腐烂,但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磨灭。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战士,我们的边疆才得以安宁,我们的国家才得以安稳。 今天,当我们享受和平生活的时候,不该忘记那些在南疆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告诉我们,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铭记他们,就是铭记家国责任;传承他们的精神,就是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