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甘肃万佛峡,马家军将一个老道吊起来,还当着他的面,把一个小道士开膛破腹,只为逼问出“象牙佛”的下落!老道士却怒道:“你们就算杀了我,我也没有这个东西!”他们哪知道,老道将国宝,藏在了老鹰窝中! 风沙卷着血腥味,在万佛峡的石窟间回荡。老道被粗麻绳吊在岩壁上,手腕勒出深深的血痕,破旧的道袍早已被撕扯得不成样子。 他眼睁睁看着年仅十六岁的徒弟小尘倒在血泊中,那孩子刚入门三年,还会在清晨偷偷给崖边的野草浇水,会缠着他问象牙佛上的经文含义。此刻,小尘的眼睛还圆睁着,满是不甘与恐惧,而马家军的刀上,还滴着少年温热的血。 这群兵痞个个面露凶光,为首的壮汉用刀背拍打着老道的脸颊,唾沫星子溅在他脸上:“老东西,识相点就把象牙佛交出来!那玩意儿能换千两黄金, 够你我快活一辈子!”老道猛地偏过头,啐了一口带血的唾沫,声音嘶哑却掷地有声:“国宝是佛门圣物,是华夏文脉,岂容你们这群豺狼玷污!” 我翻阅过敦煌研究院的史料,才知道这位老道法号“清玄”,是万佛峡(今榆林窟)的守窟人。他的师父临终前将象牙佛托付给他时,曾留下八个字:“守佛如守国,护宝如护魂”。 这尊象牙佛并非凡物,是唐代高僧用整块象牙雕刻而成,高不足三寸,却刻有五百罗汉像,衣纹清晰、神态各异,背面还刻着《金刚经》全文,是当时国内仅存的几件唐代象牙雕刻珍品之一,更是万佛峡的镇窟之宝。 清玄道长自二十岁接手守窟重任,便把一生都交给了这片石窟。他每天清晨清扫洞窟,用松油擦拭壁画上的灰尘,对着象牙佛默念经文。 附近的村民说,道长平日里省吃俭用,却总把积攒的粮食分给山下的贫苦人家,遇到迷路的旅人,也会热情收留。他常说:“石窟是佛祖的居所,也是百姓的庇护所,守好这里,就是守住一方安宁。” 1937年,时局动荡,马家军某部流窜到敦煌一带,听闻万佛峡藏有稀世珍宝,便带着人马闯了进来。 他们砸毁佛像、掠夺壁画,把石窟翻了个底朝天,却始终没找到象牙佛的踪迹。有人告密,说象牙佛一直由清玄道长保管,这群匪徒便把道长和他唯一的徒弟小尘抓了起来。 一开始,他们还假意利诱,许诺给道长良田百亩、白银千两,可清玄道长不为所动。见软的不行,他们便动了杀机,先是对小尘严刑拷打,用烧红的烙铁烫他的皮肤,用钢针扎他的手指。 小尘疼得浑身抽搐,却始终咬着牙说“不知道”。匪徒们见状,竟当着清玄道长的面,残忍地将小尘开膛破腹,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逼道长就范。 清玄道长看着徒弟惨死,心如刀绞,却硬是没掉一滴泪。他知道,徒弟用生命护住的秘密,自己绝不能辜负。其实,早在马家军来之前,他就预感大事不妙,便趁着夜色,踩着崖壁上的石缝,把象牙佛藏到了万佛峡最高处的老鹰窝里。 那地方地势险要,崖壁陡峭,常人根本无法攀爬,而老鹰在此筑巢多年,与他也算有几分“交情”——他平日里总会省下粮食,给崖上的老鹰投食。 匪徒们见道长宁死不屈,便把他吊在岩壁上暴晒。三天三夜,风吹日晒,道长的嘴唇干裂出血,身体早已虚弱不堪,却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 直到第四天清晨,当匪徒们再次来逼问时,清玄道长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朝着老鹰窝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猛地咬断了自己的舌头,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身下的岩石。他用这种决绝的方式,守住了国宝的秘密,也守住了守窟人的尊严。 几天后,附近的村民偷偷爬上崖壁,把清玄道长和小尘的遗体收殓起来,埋在了石窟旁的沙丘上。他们不知道象牙佛藏在哪里,却记住了道长临终前的眼神,那是一种宁死不屈的坚定,一种守护家国的执着。 新中国成立后,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万佛峡进行全面修缮时,在最高处的老鹰窝里发现了这尊象牙佛。 它被一层厚厚的棉布包裹着,虽然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完好无损,雕刻的罗汉像栩栩如生,经文清晰可辨。后来,这尊象牙佛被收藏在敦煌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它的风采。 清玄道长和小尘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没有名留青史的光环。 但他们用生命守护国宝的壮举,却彰显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气节与担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华夏文明的火种,不让它们在战乱中熄灭。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像清玄道长那样用生命去守护文物。但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段守护故事都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守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历史,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这种守护精神,不该随着岁月流逝而淡化,而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