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怕稀土打脱了?很多人以为日本政府的G20求见只是外交姿态。错了!真相是,这是“高市早苗”式赌徒的致命误判:他们豪赌“出兵台海”不会被清算,还指望靠中国的“战略仁慈”保住稀土命脉。 高市早苗发表了所谓“台湾有事”等同于日本“存亡危机事态”的言论,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这种表态可以说触碰了底线。 这种激进的姿态,不仅引来了中方的强烈反制,连日本国内都炸开了锅,多位前首相和在野党纷纷站出来批评她的言论“过于越界,相当轻率”。 这种试图煽动危机、为扩张军力铺路的做法,在日本内部也未能形成共识。 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也对此作出了反应,使得局势更加复杂,就在摆出强硬姿态的同时,日本又在另一个关键领域表现出了焦虑,那就是稀土。 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尤其是高精尖制造业,从电动汽车到国防工业,都离不开它。 而日本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的国家,其制造业的命脉很大程度上就攥在稀土供应上。 很多人可能认为,日本早在2010年之后就开始布局,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日本做了很多努力,他们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与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合作,投资海外矿山,他们也大力发展稀土回收技术,从废旧家电和汽车零件中提取稀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甚至成为了全球稀土再生中心之一。 日本政府还投入巨额预算,支持研发稀土替代材料,力求在技术上绕开这个“卡脖子”环节。 这些措施让日本对中国稀土的进口比例从曾经的超过九成,一度降到了六成以下。 尽管日本在普通稀土的供应上找到了一些替代方案,但在技术门槛更高、应用更关键的“重稀土”领域,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度依然非常高,甚至有说法是高达百分之百。 这意味着,无论日本在全球其他地方如何布局,其高端制造业最核心的那一环,依然没有脱离中国的掌控。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日本从中国进口稀土的比重非但没有持续下降,反而有所回升。 甚至有观察认为,部分日本企业可能通过第三方进行“曲线采购”,实际的依赖程度可能比公开数据更高。 这说明,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想要完全、彻底地“去中国化”,难度极大,成本极高,短期内根本不现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依法对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是一个主权国家维护自身安全和履行国际义务的正常行为,符合国际惯例。 这一举措却让日本方面“深感担忧”,这种担忧是真实的,因为他们清楚,一旦稀土供应链真的出现重大中断,对日本制造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铃木汽车就曾因中国出口许可问题导致零件供应中断而短暂暂停生产,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日本与美国、欧盟等联手,签署协议,试图构筑排他性的矿产安全联盟,共同开发稀土资源。 但这需要时间,从勘探、开发到形成稳定产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日本寄予厚望的海底矿产开采,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和商业化难题,短期内难以解渴,远水救不了近火。 高市早苗政府的策略,本质上是建立在一系列错误的假设之上,他们高估了自身摆脱稀土依赖的能力,低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和实力,也误判了国际政治经济联动的现实。 这种赌徒式的冒进,最终只会将自己置于一个极其被动和危险的境地。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日本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这究竟是战略远见还是饮鸩止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