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过了,巡查可不能松!”11月中旬的川西山间,晨雾未散,65岁的雅安市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村级沟长杨康踏上了飞水山沟的巡护路。这条串联起宝盛乡中坝村、大川镇快乐村的10.65公里山洪沟,在“沟长盯守、科技护航、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下安然流淌。在雅安,560条沟谷旁每天都有这样的“守护者”穿梭,作为四川省山洪泥石流沟长制省级试点,雅安市正以机制创新破解山地防灾痛点,用基层治理实效守护群众安全。
四川是典型的山地省份,山洪地质灾害防控任务艰巨。雅安市90%以上区域为山地,560条山洪沟纵横交错、跨村跨镇分布,数量多、分布散、风险高。此前,当地曾受困于“责任落实悬空、部门衔接不畅、上下游协同不足”的治理瓶颈,防灾减灾工作多处于被动应急状态。
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以来,雅安市聚焦山洪泥石流防控核心痛点,在全省探索“沟长制”改革试点,创新建立“总沟长+沟长+点长”三级责任体系,形成“市级总沟长统筹、县级总沟长负责、乡镇沟长落实、村级点长值守”的纵向闭环,真正实现“沟沟有人管、点点有人守”,推动责任落实直达基层末梢。
破“责任悬空”困局:筑牢责任全链条闭环
“以前沟域有隐患,跨村跨镇协调难、责任没人担;现在责任钉到每个岗位,从发现到处置全流程闭环。”雅安市水利局副局长张毅谈及沟长制改革,直指以往治理症结。责任闭环的构建,首要解决“谁来管、管什么”的根本问题。
芦山县率先构建“县级总抓、乡级协调、村级巡查、点长盯守”的责任体系。不跨村的沟长由村干部担任,跨村的由乡镇干部担任,跨乡镇的由县包片领导担任,山洪或地灾隐患点长则由危险区监测责任人直接担任,确保每条沟有专属责任人,每个隐患点有专职盯防人。该体系与河长制深度融合,沟长聚焦沟域滑坡、淤堵等隐患,河长保障河道行洪安全,从根源上破解了多头管理、责任悬空的难题。
目前,雅安市1563名沟长、1155名点长常态化在岗履职。10月初,杨康巡查时发现飞水山沟下游沟道被冲来的树木淤堵,当即拍照记录并上报。乡里第一时间统筹机械、人力,当天便完成清淤疏通,形成“发现即上报、上报即处置、处置即反馈”的完整闭环。“以前类似隐患要层层请示等指令,现在村级发现、乡级处置、县级统筹,效率提升不少。”芦山县宝盛乡乡长、乡级沟长杨肖和的感慨,道出了闭环体系的实战价值。
为固化治理成效,雅安还为每条山洪沟建立“一沟一档”,详细记录隐患点位、巡查日志、处置流程,并配套责任、任务、督查“三张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沟长、点长“必须做什么”,划定履职“底线”;任务清单明确“具体怎么做”,涵盖巡查重点、上报流程、转移步骤等履职“指南”;督查清单明确“怎么考核”,列出督查频率、内容、评分标准,为考核问责提供依据,有效避免“责任空转”。
补“响应滞后”短板:监测网让隐患早发现
机制落地离不开技术支撑。为破解山地防灾“看不见、反应慢”的难题,雅安以科技赋能为抓手,推动防控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
“现在能及时了解动态,下雨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慌神了。”杨康翻着手机里的信息,语气满是踏实。雅安整合气象、水文、地质等多部门数据资源,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山间布设水利测雨雷达6部、雨量站1130个、水位站190余处,关键隐患点配备红外监测仪,实现沟域动态实时感知、数据实时传输、异常自动预警。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以往巡沟“全靠看水流、听声音”的粗放模式,解决了雾天看不清沟道深处、上游雨情难预判的痛点。
除了技术监测,雅安还通过机制规范让防控更具可操作性。每条山洪沟入口的公示牌上,沟长联系方式、工作职责、流域分布图一目了然,方便群众遇事快速对接。村级每月开展小型应急演练、乡级每半年组织多部门联动演练,让“隐患怎么报、险情怎么跑”成为群众共识。上下游协同机制的顺畅运行,更让精准防控多了一层保障。“山里天气多变,下游出着太阳,上游可能已开始下雨,以前常因信息滞后陷入被动。”杨肖和介绍,飞水山沟上游过无人区后便是大川镇与太平镇交汇处,“按照沟长制协同机制,上游下雨后第一时间通报下游,我们可提前半小时至1小时启动转移准备,为安全避险争取宝贵时间。”
解“群众参与弱”难题:民生凝聚共治合力
雅安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沟长制机制设计的核心,以民生温度破解“转移难、参与弱”问题,推动群众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深刻转变,构建起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转移时有人帮着搬东西,安置点有热饭热菜,还有专人照顾,政府考虑得特别周到!”76岁的李中秀老人家住飞水山沟旁,今年汛期已安全转移20余次,提起安置点的暖心措施赞不绝口。为让群众“愿转移、能安心”,雅安在全市布局314个标准化汛期安置点,严格落实“有饭吃、有床住、有医疗、有保障”要求,针对老弱病残群体提供“一对一”帮扶,妥善解决贵重物品存放、家禽家畜安置等实际顾虑,还配套发放每人每次25元避险补助,用民生温度打消了群众的转移顾虑。
“以前转移,干部要挨家敲门苦口劝说,有的村民舍不得粮食、农具,磨磨蹭蹭,甚至到了安置点还偷偷跑回家。”杨肖和坦言,过去防灾曾是“干部的独角戏”。如今,雅安市将“宣传引导”纳入沟长制日常职责,村级沟长定期走访特殊群体、点长入户用家常话普及防灾知识,把风险讲清楚、把方法教到位,让防灾意识融入群众日常。
政策引导与民生温度双向发力,点燃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中坝村13名年轻人自发组建飞水山沟应急小组,主动参与隐患排查、物资转运。“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多尽一份力,安全就多一分。”应急小组王大哥的朴实话语,道出了群众的心声。沿线村民也积极加入沟道清淤、环境整治队伍,用双手守护家园,“人人都是守护者”的共治氛围愈发浓厚。
从“谁都管又谁都不管”到“每条沟都有人管、全链条都有机制保”,从“雨来了才慌神”到“雨没下先设防”,从“干部催着防”到“群众主动防”,雅安沟长制实践,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