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台积电:防了大陆几十年,结果集团副总竟然是美国间谍,核心机密全被卷走 ...

台积电:防了大陆几十年,结果集团副总竟然是美国间谍,核心机密全被卷走 台积电前高管罗唯仁跳槽英特尔,还被爆出卷走一大堆核心机密,这事听起来像间谍片,可它真真切切发生在现实中。 罗唯仁这人可不简单,生于1950年台湾云林,早年就是学霸一枚,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直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拿下固态物理和表面化学的硕士博士,还顺手入了美国籍。 这位75岁的半导体老将,用21年时间在台积电内部构筑起技术丰碑,却只用三个月就将其彻底倾覆。退休前整理的二十多箱手写笔记和技术简报,看似是学者式的恋旧情怀,实则是精心策划的技术迁徙。那些泛黄的纸张里,藏着台积电尚未量产的2纳米、A16、A14等制程的命脉。 讽刺的是,台积电对大陆工程师的防范可谓铜墙铁壁。新竹研发中心需要三次虹膜识别,电脑拆除USB接口,大陆访客要提前三个月报备并全程被“陪同”。但罗唯仁凭借美籍高管身份,享受着“技术查阅豁免权”,自由调取87次核心资料而未触发警报。这种选择性设防暴露了深层的认知偏差——当台积电严防死守东方时,真正的风险正从它深信不疑的“盟友”方向袭来。 罗唯仁的美国公民身份是穿透所有防线的特洛伊木马。他早年在美国英特尔任职长达18年,参与过Intel486处理器的量产,这段经历在他心底埋下了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当垂暮之年的他选择“叶落归根”,重返职业生涯的起点,某种程度上完成了某种人生闭环,却将台积电置于尴尬境地。 英特尔为此等待了二十一年。这个昔日的芯片霸主正陷入困境,先进制程良率长期徘徊在30%以下,过去十二个月累计亏损达188亿美元。罗唯仁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图纸,更是台积电耗费千亿研发成本积累的“隐性知识”——那些无法量化却直接决定量产效率的良率控制秘诀。业内测算,这场“技术平移”能为英特尔缩短半年量产时间,节省上百亿美元研发成本。 更值得玩味的是台积电的沉默。当大陆企业挖角工程师时,台积电会立即诉诸法律,求刑14年。但面对罗唯仁事件,公司仅以“内部评估中”轻描淡写地带过。这种反差凸显出台积电在地缘政治夹缝中的生存哲学——当美国商务部掌控着芯片补贴的分配权,当亚利桑那工厂还指望美国政府拨款,法律诉讼反而可能危及更大的战略利益。 事件折射出美国重构半导体霸权的战略布局。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美国以520亿美元补贴为诱饵,迫使台积电、三星等将先进产能转移至美国。而罗唯仁的“带枪投靠”,恰好与这一战略形成完美闭环。这让人想起1980年代美国通过《美日半导体协定》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往事,如今剧本相似,只是对象换成了台积电。 岛内的反应更显露出某种集体焦虑。有网民痛心疾首:“台湾如果没有台积电就真的什么都不是了”。民进党当局试图降温,声称罗唯仁退休前已调离核心岗位,影响有限。但业内心知肚明,这场技术外流可能动摇台湾的“硅盾”战略——原本寄望通过技术优势换取安全保障,现在却发现这面盾牌早已千疮百孔。 深层次看,这场风波撕裂了“技术全球化”的华丽外衣。当美国将科技工具化、武器化,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加速走向阵营化分割。台积电的遭遇给所有科技企业敲响警钟: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过度依赖任何一方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真正的技术安全,源于自身实力过硬和防范体系的公平公正,任何“选择性设防”都是危险的幻想。 罗唯仁事件最终演变成一场关于信任的破产。它宣告了基于地缘政治的技术同盟的脆弱性,也预示着全球半导体竞争将进入更赤裸裸的硬实力比拼阶段。当台积电防了一辈子,最后发现家贼出在董事会,这种幻灭感或许将重塑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