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发生战争后的战场要么在中国境内,要么在朝鲜半岛,不是在日本本土,一千多年来都是如此。 日本军部为什么总把战场限定在大陸?简单说,日本四岛太小,工业全挤沿海,一炸就瘫。历史上看,从十三世纪元军两次攻日本失败,到1894甲午战争主要在朝鲜和中国辽东打,再到1904日俄战争战场在东北,日本本土从来没成主战场。倭寇时代也是出海抢,回家藏。 石原莞尔在关东军时明确讲过:行动成功,控制土地资源;失败,舰船拉兵回岛,损失就那些出征部队,本土工厂继续开,几年后还能再搞。他跟板垣商量九一八时,就强调东北平原好打坦克,铁路运补给快,战场得在大陸深处拉长。 1931年九一八当晚,柳条湖炸了,日军快速占沈阳,几月内拿下东北大片地。石原莞尔觉得这正好证明他的算盘:大陆打再狠,日本本土没事,经济基础保住。卢沟桥后战争扩大,他起初想限规模,避免拖长,但军内其他人推增兵,从上海登陆到华北推进,全在大陸,日本本土居民只看报纸胜利消息,工厂加班造弹药。 这种风险评估在军方根深蒂固:赢吞并,输退岛,工业在就能翻本。一千多年模式,从古代到近代,战场没移到本土过,让他们觉得对华战争门槛低,输不起才怪。 石原莞尔不是唯一这么想的人,整个军部高层都默认这个逻辑。田中义一时代就喊经营大陆,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这些人执行时也按这个套路。九一八后伪满成立,他们还鼓吹以战养战,大陆资源养海军,准备下步。 但这个思路有大漏洞:他们低估中国抵抗力,以为速战速决,结果拖成持久战。日本国力耗不起,中国地大人多,拖长就输。石原后来也看清这点,反对无限扩大,跟东条英机闹翻。 战争后期一切变样。11941年太平洋开打,美军潜艇断海路,本土开始挨炸,东京烧夷弹满天飞,木头房子烧成片。石原莞尔1939年被调离要职,1941年强制预备役,回家读宗教书,偶尔农场走走。 1945年日本投降,他没切腹,平静等占领军。战后审讯坐椅子上答问题,没列甲级战犯,还作证指板垣等人责任。1946年回山形老家,写文章谈亚洲局势,身体差,膀胱癌疼得厉害。 1949年8月15日,他在家病死,60岁。日本本土彻底成战场,城市废墟,军国主义崩盘。石原莞尔那些算盘,全砸了。 历史摆这儿,一千多年战场在外的老习惯,让日本军部总觉得对华战争风险可控。但最后本土炸成灰,证明这种想法多愚蠢。石原莞尔死那天,正好投降四周年,他那些理论,随他一起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