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刘邦当皇帝后,为了避免他爹下跪,刘邦想了一招,后世沿用2000年 刘邦当上皇帝

刘邦当皇帝后,为了避免他爹下跪,刘邦想了一招,后世沿用2000年 刘邦当上皇帝后,一开始也没多想,还按普通人家的规矩,每五天就去给老爹刘太公问安,该下跪下跪,该行礼行礼,父子俩相处得还挺自然。 可没想到,刘太公身边的管家看出了问题,私下劝太公:“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天下也不能有两个君王。皇帝虽是你儿子,但他是天下共主;你虽是他爹,说到底还是臣子。哪有让君王给臣子下跪的道理?这样下去,皇帝的威严就没了。” 刘太公一听,觉得这话在理,自己不能因为父子情分坏了国家规矩。 等下次刘邦再来时,刘太公直接拿着扫帚在门口等着,还一边往后退一边迎接,那架势完全是臣子见君王的规矩。 刘邦一看这情况,心里真不是滋味,又惊讶又犯愁,老爹一把年纪了,居然给自己行这么大的礼,这要是传出去,别人不说自己不孝才怪。 可他也明白,管家的话没错,君臣有别是底线,刚建立的汉朝可不能因为这点事乱了礼法。 一边是父子亲情,一边是皇权规矩,这事儿处理不好,要么伤了爹的心,要么损了自己的威严,确实头疼。 琢磨来琢磨去,刘邦还真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他想起秦始皇当年追尊去世的爹庄襄王为“太上皇”,虽然没真正实行起来,但这名号有讲究。 他干脆就照着这个思路来,直接下诏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名号厉害就厉害在,它给了刘太公最高的荣誉,地位比皇帝还尊贵一头,但又明确说了不用管国家大事,不碰实权。 这么一来,刘邦给太上皇行礼,是尽儿子的孝道;刘太公不用回拜,是享太上皇的尊荣,君臣和父子的规矩全顾上了,一点不冲突。 刘邦这招可不是白想的,后来真就被后世用了两千年。只要碰到皇帝老子还活着的情况,基本都照着这个法子来,只不过每次的缘由不一样。 比如唐朝的李渊,就是被儿子李世民逼着退位当的太上皇,虽说没了权力,但好歹保住了帝王的脸面,没让父子相残的局面闹得更僵。 南宋的赵构,当了三十六年皇帝嫌累了,主动把皇位传给养子,自己当太上皇,后来养子对他还挺孝顺,也算善终。 最有意思的是乾隆皇帝,他登基时发誓在位时间不超过爷爷康熙的六十一年,到了第六十年,没办法只能传位给嘉庆,自己当太上皇。 可他压根没放权,还以“训政”的名义管着朝政,大臣上奏都得写“请太上皇圣裁”,嘉庆就是个摆设,这跟刘邦当初“太上皇不管事”的初衷差远了。 还有些皇帝是逃避责任,比如宋徽宗,金兵一南下,他赶紧把皇位让给儿子,想把亡国的锅甩出去,结果最后父子俩都被金兵掳走,成了笑话。 不管后世这些太上皇是主动当的、被迫当的,还是用来耍手段的,根子上都源于刘邦当年那一招。 刘邦本来就是为了解决自己家的尴尬事儿,没成想无意中创下了一个制度,还能被历朝历代沿用这么久。 这办法看似简单,其实把封建王朝里“孝”和“权”的矛盾解决得透透的,既保住了皇帝的权威,又没丢了孝顺的名声,不得不说刘邦这脑子是真灵光。 刘太公当了太上皇之后,刘邦还挺上心,知道老爹想念老家的街坊邻居,干脆在长安附近照着老家丰沛的样子建了个新丰镇,把老家的人连鸡带狗都迁过来,让老爹能接着跟老伙计们喝酒聊天。 这事儿做得也挺实在,看得出刘邦对他爹是真孝顺,不是光摆个样子。 所以说,刘邦为了不让他爹下跪想出封太上皇这招,而且这招的影响确实延续了两千年,直到封建王朝结束才彻底没用了。 这事儿不光是个历史典故,更能看出古时候帝王家处理亲情和权力的门道,挺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