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贾笑天老师关于“甘肃与《西游记》创作关联”对话的理论依据 贾老师关于甘肃是《西游记》故事重要发祥地、吴承恩创作借鉴甘肃史料与民间遗存的观点,有着充分的文献记载、文化遗存及历史逻辑支撑,具体理论依据如下: 从创作素材的史料渊源来看,《西游记》的核心蓝本是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而玄奘西行取经首过甘肃,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是其必经之路,这为甘肃留存西游相关遗迹与传说奠定了历史基础。同时,明代旅行家陈诚《西域行程记》中对“火焰山”的记载,与吴承恩所处时代相近,其极有可能接触此类西域行记,而甘肃境内的火焰山(兰州安宁区)、流沙河(张掖黑河)等景观,恰与文献描述及小说场景高度契合,成为史料与创作的连接点。 民间传说与地方文化遗存构成了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张掖大佛寺内的《西游记》壁画,比吴承恩小说成书早约200年,生动呈现了相关人物与情节,足以证明这些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并非完全出自作者虚构,大概率为吴承恩提供了直观的形象参考。此外,兰州黄河白马浪因激流似白马得名,且玄奘确曾途经兰州留宿,当地在此建立师徒雕塑,印证了历史与传说的融合;张掖临泽高老庄的猪八戒招亲传说、牛魔王洞遗迹,高台县晾经台的“晾经”典故(甚至县名源于此台),以及平凉灵台方寸山作为孙悟空拜师之地的传说,形成了遍布甘肃的西游文化网络,这些鲜活的民间叙事,必然是吴承恩搜集整理素材的重要对象。 从文学创作的逻辑来看,神魔小说虽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脱离现实素材的想象难以落地。甘肃境内的独特地貌与文化景观,为虚构提供了坚实依托:兰州安宁火焰山的丹霞地貌(赤红色砂岩在阳光下如火焰燃烧),与小说中火焰山的描写高度吻合,且当地流传的麻姑、寿星播撒果核改良此地的传说,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内涵;白银黄河石林·饮马沟作为师徒饮马处及影视取景地,印证了景观对文学场景的启发。这些遗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历史遗迹—民间传说—文学创作”的完整链条,支撑了甘肃对《西游记》创作的影响。 综上,吴承恩虽未必亲至甘肃,但通过查阅玄奘西行相关史料、搜集甘肃境内流传已久的西游传说与文化遗存,结合自身文学想象完成创作,这一逻辑符合四大名著“源于历史与民间,成于文人创作”的普遍规律。甘肃作为玄奘西行的首站、西游传说的富集区,其遗迹、壁画、典故共同构成了《西游记》创作的重要素材库,贾老师的观点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具备充分的理论与实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