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现在说董宇辉英语不好的人,肯定挺尴尬的。 不是因为董宇辉真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没搞清楚英语的目的。 英语本来就是说话用的,能让人听懂意思就行。董宇辉在进博会上跟外国嘉宾聊天,人家能笑着回应能正常沟通,这说明他的英语根本没问题。非要揪着语法挑刺,反而显得没抓住重点。 语言这东西,从诞生那天起就带着“交流”的基因。原始人画符号、敲石头,不是为了比谁的符号更标准、谁的节奏更规整,而是为了告诉同伴“这里有猎物”“那边有危险”。英语同理,它不是挂在墙上供人瞻仰的艺术品,也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数学公式,而是用来拉近距离、传递想法的工具。工具好不好用,看的是能不能解决问题,不是看它长得够不够精致。 董宇辉在进博会上的表现,恰恰戳中了“工具属性”的核心。他跟外国嘉宾聊产品、聊文化,眼神交流自然,话题衔接流畅,对方脸上的笑容不是礼貌性的敷衍,而是实打实的共鸣。换个角度想,要是一个人抱着语法书跟外国人对话,每说一句话都要纠结“这里该用现在完成时还是一般过去时”,哪怕语法挑不出一点错,对方听着累,自己说着想,这样的交流又有什么意义? 那些揪着语法不放的人,大概是把英语学习学成了“纸上谈兵”。他们可能拿着四六级证书,背得出上千个生僻词,却未必有勇气跟外国人说上三句话。于是就陷入了一种奇怪的逻辑:自己做不到的“开口沟通”,就用自己擅长的“语法标准”去否定别人。仿佛只要找出一个语法错误,就能证明自己的英语水平比对方高,这种心态本身就透着一股不自信。 现实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菜市场里卖水果的大妈,只会说“this one five yuan”,却能把生意做给外国游客;景区里的志愿者,带着口音的“follow me”,照样能帮外国人找到目的地。没人会苛责他们的语法,因为大家都明白,此刻沟通的价值远大于形式的完美。反过来,那些在网上对着董宇辉的视频逐字逐句找语法漏洞的人,现实中可能连跟外国同事简单对接工作都犯怵。 更有意思的是,英语母语者自己都未必执着于语法的绝对正确。我认识几个外国朋友,他们日常交流里也常出现主谓不一致、介词用错的情况,但这完全不影响彼此理解。他们更在意的是你说的内容有没有价值,你的态度是不是真诚。董宇辉在交流中传递的文化自信、对产品的深刻理解,远比一个精准的语法结构更打动人。那些外国嘉宾愿意跟他聊下去,不是因为他的语法无懈可击,而是因为他的表达有温度、有内容。 现在的英语教育,有时候确实走进了一个误区。过分强调语法、词汇的标准答案,却忽略了“开口说”这个最基本的能力。很多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变成了“哑巴英语”的受害者,能在试卷上拿高分,却在实际交流中寸步难行。董宇辉的英语之所以被热议,本质上是他打破了这种误区——英语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有用;可以有口音,可以有语法小瑕疵,但一定要敢表达、能沟通。 那些曾经嘲笑董宇辉英语不好的人,尴尬的点或许正在于此。他们以为自己握着“语法正确”的尚方宝剑,就能定义谁的英语好、谁的英语差,却忘了语言的本质从来不是炫耀知识,而是连接彼此。董宇辉用一场顺畅的交流证明了,有用的英语才是好英语,而那些纠结于细枝末节的挑刺,不过是舍本逐末的自我感动。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跨越国界、传递心意,而不是在语法的条条框框里故步自封。董宇辉的英语或许不够“标准”,但它完成了沟通的使命,甚至传递了更多超越语言本身的价值。这比任何无懈可击的语法结构,都更值得被肯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