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杭十中七九届学生大聚会,86岁陈老师每5年组织一次,昨天来了150多人

周四上午,梅家坞壹号餐厅,150多位杭十中1979届毕业生熙熙攘攘挤满整个大厅。

每隔5年,陈天生老师都要组织一次聚会。这次聚会是毕业45周年,也是全年级第三次大聚会。前一天陈老师给都市快报打来电话,说毕业这么久、规模这么大的年级聚会,想请都市快报见证一下这个美好时刻。

参加聚会的同学们,多出生于1962-1963年,几乎都是杭州人,老底子就住在小营街道皮市巷、马市街、直大方伯一带。

老同学见面,分外开心,你拥我抱。陈老师到了门口,每位同学和他相拥打招呼,看着陈老师进了大厅入座,同学们这才陆陆续续进来。

原79届2班的俞利人,抬着两张椅子往餐厅后面茶山走去。椅子是为老师准备的,一会儿要拍合影。

“陈老师一直是我们的榜样,他教的物理课,生动风趣。”俞利人说,“我们不像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像朋友。”

俞利人还记得,有一天下午,大家都在教室写作业,陈老师走进教室下了一道“命令”:“全体起立,到外面去跑步!”俞利人说,陈老师不让大家读死书,他思维活跃,思想前卫。时至今日,每年教师节,他都会手捧鲜花去看陈天生。

2班蔡雪镧说,有一天学校大扫除,她正擦玻璃,陈老师走过来,“考考你,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蔡雪镧愣了一下,很快回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嘛,你看,我们现在就是在实践,用劳动去实践。”陈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都大笑起来。

蔡雪镧说,陈老师性格向来如此,年轻时平易近人,是学生的好朋友,年纪大了,就成了一个老顽童。蔡雪镧退休以后经常去跳跳舞,跳得好的还会发到网上,有时候陈老师上网刷到,会转发到班级群里。

“你别看他现在年纪大了,但身体很好,还是很喜欢唱歌,还要分享给我们看。”蔡雪镧说。

老同学金沙摄

蔡雪镧回忆,当年大人去上班,孩子就要当“小大人”,烧煤炉、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都要自己来。“所以我们当年其实是很辛苦的,恰好毕业时赶上恢复高考,高中那两年学习压力巨大。”

高立英是高中1班校友群的群主,“物理本来蛮枯燥的,但陈老师上课非常风趣,时不时冒几个笑话出来。”高立英说,女孩子对物理有畏惧心理,但是陈老师的课大家都喜欢,学习效率提高不少。”

“物理其实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因为一是一二是二,牛顿三个定律,套上就能解题,只不过同学们有时难以理解题目,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陈天生说,还好自己性格开朗,思想也比较前卫,“最重要的是,我想让这些孩子们能够学得轻松,学得透彻。”

陈老师出生于1939年,1961年杭七中毕业后,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数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郑州四中教数学,爱好文艺的陈老师在四中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一年前,郑州的学生们还来杭州看望陈老师(详见都市快报2024年11月4日A05版)。

“1967年放假的时候,我从郑州回杭州,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第二年我们就结婚了。”陈老师笑着说,他那时候每个月给女友写一封信,“当时追我爱人的人不少,我当时逗她,你说我每个月就给你写一封信,你为什么还要跟着我呢?她说,你写的信很有意思。”

婚后不久孩子出生,1972年陈老师向上级打了报告,请求调回杭州。“当时出了政策,夫妻两地分居可以调回来,我是当年的第一批。”陈老师说,因为教学质量过硬,郑州四中很舍不得他走。回到杭州他提出改教物理,后来一直是杭十中的物理老师。

陈老师说,他不觉得在教室一直坐着就可以出好成绩。当年一个学生,陈老师就主动提出不给他布置作业。“因为他很聪明,成绩很好啊,我主动说你不需要做作业,结果他作业做得更多了,而且更难。”如今这个学生是某互联网大厂高管。

陈老师退休后,被绿城育华学校聘请,只要有空,他下午就去操场和学生们踢球。他主持举办的学校运动会、迎新晚会、广播室,因为新颖活泼,学生们十分喜欢。

陈天生老师发言

2011年,微信刚刚推出,72岁的陈老师马上注册了账号。他天生好学、爱玩,对新事物感兴趣,都说智能手机是年轻人的天下,可陈老师很快就学会了。

同时玩微信的,还有2班的张靖。杭十中毕业后,张靖每年都会去老师家拜访。

张靖很快加上了陈老师微信。最初是几位老同学时不时联系聚会,加上皮市巷这一带老邻居的关系,越来越多的老同学加上了微信好友,张靖说,最开始玩微信那一年,老同学的联系方式纷至沓来,她一度担心拉的校友群超过100人,就不能继续拉了。

从80年代到现在,经历了书信、电话、传呼机、手机、智能手机各个时代,毕业后天南海北的同学们,又回到了当年“上课是同学、下课是邻居”的年代。

“如果不聚一下,就真的太可惜了。”陈老师建议大家定期聚一下,他把想法跟张靖一说,张靖马上一一落实。2015年第一次七九届毕业生聚会,来的除了同届同学,还有杭十中其他老师。

1979年毕业的同学们,已经有了一本通讯录

顾宏老师从1972年开始,在杭十中带了十年高三化学课。他今年86岁,杭大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金华二中,也是1972年趁夫妻调配政策回到家乡杭州。他和陈老师一个教物理,一个教化学,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理化搭档。

“当年有个孩子很调皮,分到我班上,我不仅没有严加管教,反而让他做了体育委员,只提了两个要求,第一,成绩要及格,第二,不能影响其他同学学习。”顾老师说,后来这个孩子表现很好,每天早上还带着同学们绕西湖跑步,后来班级在学校运动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学生们能记得我们,是我们当老师的莫大荣幸。”陈老师说,明年杭十中就建校220周年了,到时候大家还要聚,不仅校庆要聚,还要再聚下一个毕业50周年、55周年,“你看,我教他们的时候,我40岁,他们十几岁,现在我80多岁,他们60多岁,以后我120多岁了,他们也才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