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原子弹爆炸时,一19岁少女距中心只有260米,为什么毫发无损? 1945年8月6日上午8点15分,美国B-29轰炸机“艾诺拉·盖伊”在广岛上空600米高度投下那颗叫“小男孩”的铀弹,相当于1.5万吨TNT当量。爆炸瞬间,爆心地面温度达到几千度,热辐射把1公里内的人直接烤成炭,冲击波以每秒几百米的速度把木头房子吹得粉碎,钢筋混凝土建筑也只剩骨架。广岛当时有大概35万人,年底前死掉14万左右,这数字是広島市官方推算的,到现在都没法精确,因为很多人直接汽化,连骨头都没剩下。 就在爆心东边260米处,有一座叫艺备银行(现在叫广岛银行)的总部大楼,那是少数几栋用钢筋混凝土盖的现代建筑。当时里面有个19岁的姑娘,叫高仓暢子(Akiko Takakura),她那天早上照常上班,早早到银行大厅整理东西。爆炸那一刻,她离爆心直线距离就260米,按理说这个距离,户外的人基本没戏,热线直接把皮肤融掉,伽马射线和中子射线穿透力强得吓人,内脏出血几分钟就死。 可她活下来了,而且当天基本没大事,只背上被飞玻璃划了100多道口子。这事听起来玄乎,但查过日本官方资料、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记录、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报告,还有她本人的证言,都对得上号。原因就两点,第一是那栋银行大楼本身结实,厚厚的混凝土墙把大部分直射热辐射和初始伽马射线挡住了,爆炸高度600米,射线主要从上方斜着下来,墙体和楼板相当于天然屏蔽层。第二,她当时站在大厅里,身体位置正好被墙角和柜台挡住,没直接面对爆心方向,冲击波把她甩到墙边晕过去,但没把大楼整体掀翻。 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保存了她画的被爆图,上面标明位置就是260米,她本人多次接受NHK和国外媒体采访,都说大楼是钢筋混凝土的,这是她能活下来的关键。类似情况还有几例,最靠近的是170米处的燃料会馆地下室那个人,但那是地下,屏蔽更彻底。500米以内活下来的人,到2014年左右还剩12个,高仓暢子算其中一个极近距离的。 爆炸后她醒过来,发现同事佐美本江也活着,两人互相扶着爬出废墟,外头全是火,黑雨哗哗往下下,街上的人皮肤挂着条条往下掉,到处是焦尸。她们往河边跑,躲过火龙卷,后来家人找到她。背上的伤一个月就好得差不多了,看起来真就“毫发无损”。但这只是表面。 辐射这东西,当时谁也不知道。初始辐射穿过去了,残留辐射和黑雨里的放射性尘埃还是进身体了。她战后结了婚,生了孩子,开过幼儿园,还经常给小孩子讲原爆经历。表面日子过得挺正常。可到1970年代,脊柱长肿瘤,动手术切掉后下半身基本瘫痪,只能坐轮椅。后来又查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这病跟高剂量辐射直接挂钩,还伴着贫血、感染风险。她定期输血,吃药止痛,日子过得艰难。 她晚年接受采访,说得特别实在:“我这一辈子因为原子弹每天都在受苦,只有死那天才能解脱。”她不是抱怨,就是陈述事实。2010年代她去世了,享年80多。广岛近距离幸存者基本都这样,癌症、重叠癌、各种怪病轮着来,日本政府给的被爆者手册和医疗补助,也只是减轻点负担,治不了根。 这事放到现在看,其实挺扎心。260米活下来是奇迹,但辐射后遗症一辈子跟着,家人也担心遗传问题。广岛和长崎加起来,活下来的被爆者到现在也没剩多少了,每年8月6日和平纪念仪式,他们轮流去讲经历,就是想告诉大家,核武器这玩意儿不是战略威慑,是真能把人折磨一辈子的东西。用一次,死的不光是当场那十几万,还有后面几十年慢慢熬死的那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