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给现在的年轻人择偶“标准”建议,不知道说什么?不由得想起我当年择偶标准,就是“下雨天知道朝屋里跑的女人”。大龄青年择偶观
我是70年代初的人,那时候生长在农村,家里特别穷,农村光棍汉不少,找老婆是一大困难。在我童年印象里,如果找不到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去云贵川买个“老婆”。
我皮肤比较黑,小的时候记得左邻右舍的长辈或平辈背后都叫我“黑铁蛋”,特别是长辈还会半开玩笑说我:看你将来怎么找老婆?自此,我幼小心里就存在这个困惑:将来怎么找媳妇?
可能就是这样的危机感,时刻潜伏在我内心,时时会提醒我。上初中时,我突然知道一件事: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中专中师,可以成为“国家干部”,就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当老农民了,成为吃“皇粮人”。那就是无尚的荣耀,何来无妻夫?大龄青年恋爱观
正是持有这样的意念和毅力,我初三时“金榜题名”,考取“大学”,一所师范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吃皇粮的人,不会走老农民的路子。自此以后,我不再有“娶不上老婆”的忧虑了。
哪知道中师毕业,分配原则是哪里来、哪里去,我又回到自己的家乡——最不喜欢的农村教书。这为我找对象又大大打了折扣。
那时候我择偶设置的门槛是非农业户口,但非农业户口还分定量与定销两种类型,定销户口次于定量户口。我当时想尽量找定量户口,如果找不到,就找个定销户口里“漂亮”的女孩。
当时女老师找对象大多不找同行,因为她们自身条件优越,会选择高的,如机关人员,或城里的上班族。我这个“黑铁蛋”想找个老师,连门都没有。于是,我就瞄准医院里护士,她们多定销户口,但找人介绍几个,都被人拒绝了。
反正,我内心不想接受农村女孩,因为我讨厌农活,害怕干农活,更不想我今后及下一代生活在农村。持有这样的想法,我把目光集中在城里厂矿上班的女孩,但也知道难度一样大。
我有个同事帮我介绍个腿脚有问题的(瘸子),当时没有告诉我,我看后心里不爽,拒绝了。之后,断断续续有几个媒婆帮我介绍几个,都还不错,可惜没有看中我,又打击了我。
直到后来,我表妹在城里上班,把她的一个同事介绍给我,这个女孩土生土长城里姑娘,条件非常符合我的择偶标准,可第一次见面,我们彼此都没有看中对方。
一年后,我觉得自己爱情“梦想”彻底破裂,不可能找自己喜欢的又是城里的女孩。于是,我决定干脆找个只要是城里的女孩,哪怕自己不喜欢也行。我便回头“追”了我表妹介绍的,那个第一次彼此都没有看中的城里女孩,后面我们结婚了,婚姻家庭也很不错。
我回头看看,思量选择伴侣到底有没有“标准”,说有也没有,只要人品和性格好就行!同时,我也想起儿时的担忧,特别是自从我去过云贵川后,我反而认为哪里的姑娘更美,淳朴、温柔、美丽……要是没有成为“国家干部”,可能娶个云贵川姑娘还有另外一番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