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已经进入最后冲刺,可谈判却陷入了僵局。原因很简单:各国对巴西起草的最终文本草案意见不统一,关键问题谈不拢。大会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急了,直言当前挑战巨大,不少原本计划推进的事可能要泡汤,还警告说 “要是达不成协议、落实不了《巴黎协定》,所有人都得吃亏 —— 气候问题面前,没有赢家”。 这场谈判的核心分歧,其实集中在几件关键事上。最闹得不可开交的是 “化石燃料转型”:有 29 个国家(比如法国、德国、英国这些)联名要求,必须把 “逐步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 写进协议,还说不写就不让协议通过;可沙特、俄罗斯等石油输出国,还有印度这样的化石燃料消费大国坚决反对,巴西最新版草案里甚至删掉了 “化石燃料” 这个词,直接激化了矛盾。 除此之外,钱的问题也谈不拢。之前 COP29 定了目标,发达国家到 2035 年每年要拿出至少 3000 亿美元气候资金,还要凑够 1.3 万亿美元气候融资,但这笔钱怎么筹、怎么分、怎么落实,至今没个清晰说法,有些发达国家还在削减援助预算。还有发展中国家急需的 “适应资金”—— 也就是应对灾害、保护生态的钱,现在占比太低,不够用,这也是双方争论的焦点。 为啥这次大会特别关键?因为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 10 周年,COP30 的核心任务就是把之前谈好的规则落地,比如启动全球碳市场、让各国提交更有力的减排计划(NDC),守住 1.5℃的温控目标。可现在谈判卡壳,这些事都没法推进。更麻烦的是,大会期间主会场还突发火灾,谈判停了 6 个多小时,本来就紧张的时间更不够用了。 各国的心思其实不难懂:支持淘汰化石燃料的国家,怕再不行动,气候危机越来越严重;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担心转型会影响自己的经济;发展中国家则盼着发达国家多给钱、给技术,帮自己应对气候风险;而发达国家又不想承担过多责任。简单说,就是各自的利益诉求不一样,谁都不想吃亏。 为了打破僵局,主席多拉戈已经呼吁成立专门工作组,让各国部长和代表团团长直接磋商,争取尽快找到共识。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能不能谈成,关键就看各国愿不愿意各退一步 —— 毕竟气候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要是这次谈崩了,全球减排、应对灾害的节奏都会被打乱,最后影响的是所有人的生活。 COP30 不是 “纸上谈兵”,而是要定实实在在的行动方案。现在全球气温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再耗下去,只会让后续的气候应对更难。希望各国能少点博弈、多点担当,尽快达成共识,别让这次关键大会 “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