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了挣钱,我感觉碰到了两个骗子 第一 这家伙牛逼哄哄,在我们几百个人的大群内发

为了挣钱,我感觉碰到了两个骗子 第一 这家伙牛逼哄哄,在我们几百个人的大群内发了上海有知名媒体上的专访,意思是有第二代某产品出来,并引用了一些数据。我信以为真,于是约其相见,我是要推广其产品挣钱,而他在宾馆客厅却滔滔不绝介绍其自己,并拿出各媒体上的文章给我看。 我知道文章有水分,不便于戳穿。 后来离开期间,他微信给了我好多合同,以及欲与其他单位的信函请我把关,还有好几个新注册的公司还有研究院什么的。我现在知道,这是为证明他说的渠道的真实性。 第二次见面,他又夸夸其谈,证明他的忙碌。但他主动透露不愿意接待到工厂的参观,因为产生成本。我知道,真实原因是根本不存在这些工厂。 并说要交参与费用,进入他们领导圈子,这样就可以接触内部信息,不然担心商业机密泄露。我想,这才是他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要我交几万块钱的参与费。我当然不会答应,只是当场装作只听不表态。 我的一次约见,竟成了他的副手,给我封了一个单位领导。 后来,我间接问他要数据,他没有给,也没有提供产品的使用案例,只是强调单位在创新。 骗子,用各种搪塞,用报纸上的胡言乱语做门面美化自己。 千万不要上当。 第二 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意思是他一个朋友要把网约车违章处理业务集中到某地,当地政府归为非税收入创收益,再以某种形式返还他们公司一部分。 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在法律和政策上是可行的。 但,他说的每年两个亿的体量,我却产生了怀疑。我多次经过朋友问询两个亿的真实来源,因为涉及车辆的保有量,没有保有量就是一句空话。一个多月过去了却迟迟没有答案。另外,要各种材料,都以保密不给。 这个案例中,我不知道他的花招是什么。因为政府不需要掏钱,也没有说中间人需要掏钱筹建公司。是不是还没有达到那个步骤呢? 这两个案例中,一个共性:就是以保密的名义拒绝提供想要的数据。 反正,他们是骗不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