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49年,一位“神秘客”三访毛主席:“反正你们也打不过李宗仁白崇禧,不如给我个

1949年,一位“神秘客”三访毛主席:“反正你们也打不过李宗仁白崇禧,不如给我个面子,两方划江而治,如何?”毛主席笑回:“不如你也给我个面子,听我个建议,如何?”   那时的解放战争已经打到了战略决战的关头。   1948年底,辽沈战役把东北全境解放了,淮海战役打得正激烈,华东大半地盘落进了解放军手里,平津那边也快拿下来,北平、天津成了几座孤零零的城,被围得水泄不通。   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像被割麦子似的一批批倒下,蒋家王朝的日子明显熬不长了。   就在蒋介石被前线败报压得喘不过气时,一直隐忍的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动了心思,他们打着“和平”的幌子,实际上是要逼蒋介石下台。   1948年12月24日,白崇禧从武汉发了封电报,明着要停战议和,暗里说只有蒋介石下野才能谈。   李宗仁在南京马上呼应,跟着湖北、河南的参议会,还有湖南主席程潜这些人,都跟着起哄要蒋介石退下来。   蒋介石只能在1949年元旦发了篇文告,说只要能和平,自己退不退都行。   1月21日,他写了句“冬日饮寒水,雪夜渡断桥”,灰溜溜回了奉化溪口,把代总统的位子丢给了李宗仁。   可蒋介石没真闲着,溪口成了幕后指挥中心,国库的银元美钞全被他运到了台湾,军政大员天天往溪口跑,李宗仁在南京就是个空架子,手里没兵没粮没权。   李宗仁手头没兵没粮,却还抱着一丝希望,他觉得能靠“和谈”保住东南半壁,这时候有个叫刘仲容的人成了关键棋子。   他是湖南人,早年在苏联留过学,跟着李宗仁、白崇禧十几年,当高级参议,跟共产党那边也早就有来往,抗战时还去过延安好几次,毛主席、周总理都认识他。   李宗仁把斡旋的事交给了他,亲自列了五条谈判要点,核心就是要停战谈和。   白崇禧更直接,拉着刘仲容反复交代:一定要让共产党答应“划江而治”,解放军不能过江,国民党还有海空军,真要打起来共产党讨不到好。   白崇禧写了亲笔信让他带给毛主席、周总理,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十几年,你是我们办外交的能手,相信你这次一定不辱使命,会为我们打算的。”   1949年3月下旬,刘仲容悄悄到了北平,当晚就被接到香山双清别墅见毛主席。两人都是湖南人,先拉了几句家常,就聊到了正题。   刘仲容直言不讳地说:“蒋桂宿怨甚深,彼此怀恨,李宗仁、白崇禧知道蒋介石是不甘罢休的。他们想要‘划江而治’,白崇禧极力希望解放军不要渡江。”   “他估计解放军能够抽出参加渡江作战的不过60万人,依据着长江天险以海陆空军固守,解放军想渡江是不那么容易的。”   毛主席听得笑了:“解放军能渡江的不是六十万是一百万,还有一百万民兵,这些民兵可不是国民党的民团,能打仗。”   毛主席说得干脆:“等过了江,江南百姓都拥护我们,那时候力量更足。”   4月初毛主席又见了刘仲容,给了他一堆宽大条件:   李宗仁的代总统位子能保,桂系部队不动,白崇禧要是愿意,将来能指挥三十万国防军,就算解放军过了江,白崇禧想退到长沙、广西都成,还承诺三年不进广西。   周恩来在旁边补了句:同意过江什么都好谈,要抵抗可不行,老百姓都站我们这边。   刘仲容带着这些话飞回南京,先见了李宗仁,把北平的情况一五一十说清楚,还递过去一份4月5日的《人民日报》,指着上面《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的社论让他看。   李宗仁看完叹着气,叫来了行政院长何应钦,可何应钦压根不当回事,说:“代表团正在北平谈着呢。”   刘仲容又去找白崇禧,没等他说完,白崇禧就火了:“解放军要过江就只能打,个人出路根本不考虑。”   刘仲容劝他别错过机会,白崇禧根本听不进去,逼着他再回北平传话。   4月12日,刘仲容再到北平,跟毛主席说清楚白崇禧的顽固态度,也说李宗仁还有争取的可能。   毛主席没怪他,让他带话给李宗仁:“解放军马上要渡江,要是南京不安全就来北平,照样当贵宾,和谈还能继续。”   可这最后的机会也被浪费了,4月20日,南京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第二天,毛主席、朱德下令进军,百万雄师过了长江。   4月23日,南京解放,李宗仁飞了桂林,白崇禧后来退到广西,最后去了台湾。   李宗仁、白崇禧想“划江而治”,压根没看清形势,那时候老百姓打了十几年仗,早就盼着统一安定,没人愿意再分南北。   国民党精锐已经打光了,长江天险挡不住民心所向,更挡不住百万解放军,他们眼里只有桂系的地盘和权力,跟老百姓想要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共产党一边给足了和平诚意,保桂系利益,宽待战犯,一边守住统一的底线,这才是顺着民心走。   历史从不给分裂者留余地,民心永远站在统一这边。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要是当时李宗仁选择了北平谈判,结局会不一样吗? (信源:1949年初,“空壳”总统李宗仁为何敢跟中共要价“划江而治”?——中国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