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70年代,美国曾派人在苏联的绝密电缆上,套了一个核动力窃听器,用10年时间窃听到

70年代,美国曾派人在苏联的绝密电缆上,套了一个核动力窃听器,用10年时间窃听到了大量的机密消息,没想到,窃听项目最终却被叛徒以低价出卖。   那时冷战的硝烟虽然没烧到地面,两大阵营的暗战却早已潜入深海。   美国和苏联在潜艇、导弹技术上较劲,裁军谈判桌上更是针尖对麦芒,美国人急着摸清楚苏联的底牌,一场秘密行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悄悄酝酿。   美国海军、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凑到一起,敲定了代号“常春藤之铃”的计划,目标直指苏联在鄂霍次克海的一条通信电缆:   他们听说这条线没加密,藏着苏联潜艇和导弹的核心情报。   牵头搞计划的是美国海军上校布拉德利,这人脑子不按常理出牌。   别人搜电缆可能会拿着海图瞎找,他却摸准了苏联人对关键设施的防护心思——这么重要的电缆,周围肯定会设警告标识,防止渔船不小心钩到。   抱着这个想法,他派1959年就下水的“大比目鱼”号核潜艇出发,悄悄摸到离苏联海岸线才几英里的地方。   在61.12万平方英里的鄂霍次克海里,美军真就凭着海面上的渔民警示牌,精准锁定了那条连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潜艇基地和苏联本土的电缆。   水下122米的地方又黑又冷,压力大到常人难以想象,美军这时候亮出了新招,第一次用氦气让潜水员在深海待上几个小时。   潜水员顺着潜艇出来,慢慢走到电缆旁,先给电缆套上一个特制的连接器——这东西专门防短路,接着把连接器接到盘式录音机上,技术人员再在一旁筛选能出情报的频道。   1972年第一次行动就成了,“大比目鱼”号带回去的录音带一解码,全是苏联的军事机密。   之后十年里,美军潜艇每年都要跑好几趟,取走旧录音带,换上更先进的新设备,把这场窃听做成了长期生意。   能让窃听器在深海待这么久不罢工,关键靠一种“核电池”——放射性同位素电池。   普通电池在深海低温高压环境下撑不了几天,美国人就用钚-238当燃料,这种物质衰变时会持续放热,通过特殊材料转换成电能。   电池做的小巧,刚好装在窃听器里,密封得严严实实,既不会漏辐射暴露位置,又能稳定供电好几年,成了整个行动的“续航密码”。   谁也没料到,这场花了美国大量人力物力的秘密行动,最后栽在了自己人手里。   1980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佩尔顿,就为了3.5万美元,把“常春藤之铃”的所有细节都卖给了苏联大使馆。   行动被迫戛然而止,那些窃听装置被苏联人拆下来,如今还摆在莫斯科的克格勃博物馆里,成了美国窃听史的活证据。   回头看“常春藤之铃”,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小打小闹,是美国动用国家顶级资源,对另一个主权国家的信息主权公然下手。   核潜艇、核电池、氦气潜水这些尖端技术全用上了,十年时间死盯着苏联的军事核心链路,目的就是靠偷来的情报在冷战博弈里占上风。   这种做法连最基本的国际法准则都不顾,本质就是强权对弱势的信息掠夺。   更让人警惕的是美国窃听技术的隐蔽性。   他们不搞强行突破,反而利用对方的安全标识找目标;把设备藏在百米深海,用核电池撑着续航,要是没有佩尔顿泄密,这场窃听说不定还能藏更久。   这透露出一个残酷事实:美国的窃听技术往往走在反侦察前面,等你发现被窃听的时候,核心机密可能早就漏光了。   情报泄露的代价有多惨重,苏联最有体会。   潜艇的动力设计、导弹的射程制导、基地的运作规律,这些压箱底的机密被美国人摸得一清二楚。   1979年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美国人拿着窃来的情报步步紧逼,苏联只能被动应付,冷战的天平就这么悄悄向美国倾斜。   这也说明,军事、外交这些核心领域的情报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根基,根基松了,博弈里就没了话语权。   对付这样的窃听,光靠警惕没用,得搭起多层防护网。   通信线路得加密升级,关键海域要装反窃听监测设备;对涉密人员要盯紧,不光查背景,还要堵住利益漏洞;国际上更得联手,把跨境窃听的规矩立起来,让这种强权行为没地方藏。   窃听从来换不来真正的安全,唯有尊重与透明才是国与国相处的底色。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在今天的技术环境下,该如何守住我们的信息安全? (信源:侃天下|俄美海底暗战打响?美国曾用“常春藤之铃”赢得了冷战——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