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彭老总13岁那年,被批去煤窑里当童工,没干了两年,煤矿就关闭了,仅拿到8元工钱,

彭老总13岁那年,被批去煤窑里当童工,没干了两年,煤矿就关闭了,仅拿到8元工钱,当他穿着草鞋回到家时,父亲看到他又黑又瘦,顿时泣不成声。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1935年,毛主席挥笔写下的这几句诗,道尽了彭德怀戎马一生的英雄气魄。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能让主席如此盛赞的开国元帅,人生的起点不是硝烟战场,而是湖南湘潭黄碛岭那座暗无天日的土煤窑。   1898年,彭德怀降生在湘潭乌石寨的贫苦农家,全家穷得揭不开锅,他10岁就挎着讨饭篮走街串巷,13岁那年,为了混口饭吃,一头扎进了煤窑当童工。   那时候的他还是个半大孩子,却要每天拉十二三个小时的孔明车抽煤窑里的水,竹筒做的工具磨得肩膀生疼,为了多挣三十文工钱,还得钻进漆黑的巷道里挑煤。   煤窑里没有通风的地方,油灯的光在粉尘里摇摇晃晃,塌方、冒水是常有的事,每次出事都要埋进去十几甚至几十条人命,小小年纪的彭德怀,就亲眼见着底层人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模样。   他在煤窑干了整整两年,眼看到了年关,本想着拿工钱回家过年,谁料煤窑亏本倒闭,窑主卷着钱跑了,两年的苦累只换来8元工钱。   踩着年关的风雪回家时,他的双脚冻得裂了口子,背也因为长期弯腰劳作弯了下去,这个印记跟着他一辈子。   这份从煤窑里攒下的记忆,没随着岁月淡去,反倒成了他人生里最硬的底色。   后来投身革命,红军时期他带着队伍攻打沙县,敌军靠着又高又厚的城墙死守,几次攻城都没成功。   彭德怀想起自己在煤窑里学的坑道手艺,亲自跑到离城百十米的坑道作业现场,下到坑道里量尺寸、定方案,就连防止塌方的细节都一一叮嘱。   战士们说用罗盘定方位不准,他立刻把自己的指南针送了过去,临走还亲手拖出两筐土。   最后坑道挖到城墙下,装满炸药的棺材把城墙炸出几丈宽的口子,红军一举拿下沙县,这背后,正是他从煤窑童工时期就摸透的井下门道。   到了1965年,彭德怀顶着压力出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分管煤炭和后勤工作,别人不让他碰军工的事,他就把心思全放在煤矿和矿工身上。   那年冬天他跑到四川宝鼎矿区,看到金沙江两岸的铁塔索道,知道这是运煤用的,当场就乐了,说有了宝鼎的煤,钢铁元帅就能升帐了。   他跟着矿工的队伍要下井,旁人拦着说矿洞没加固好危险,他摆摆手说:“工人敢往里冲,我这个当过煤窑童工的人还怕?”   下到井里,粉尘飘得满处都是,他走到采煤工人身边,拉着满是煤灰的手,说:“我当年是给老板挖煤,拖着竹筐像狗一样爬出来。”   矿工们跟他诉苦:“找对象难、家属来不了。”他掏出小本子记下来,答应着要建纺织厂、办后勤,让姑娘们来矿区,不让矿工打光棍。   没过多久,抚顺的家属迁到了矿区,五七连办了起来,种地的种地,开店的开店,矿工的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只是没人想到,这份对矿工的承诺成了他最后留给这片矿区的温暖,后来他再也没能回去喝那杯矿工承诺的喜酒。   彭德怀的一生,从来都和“苦”字绑在一起,可这份苦不是压垮他的重量,反倒是撑着他往前走的力量。   13岁的煤窑童工经历,是他看清旧中国真相的窗口。   他亲手摸过煤窑里冰冷的岩壁,亲身体过被资本家克扣工钱的滋味,才真的懂了底层百姓要的不是一碗饱饭,是不受欺负的活路。   这份认知,让他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人民这边,革命不是为了当官享福,是为了让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的穷苦人能站直了活着。   那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赞的不只是他的军事才能,更是他从煤窑里炼出来的硬骨头。   战场上他敢冲在最前面,是因为他见过比死更难熬的苦,知道退一步,身后的百姓就要重走他当年的路。   从煤窑童工到开国元帅,他的身份翻了天,可心里装着的还是底层人。   三线建设时下矿井、听诉求,是因为他记得自己当年也是那个在煤窑里盼着有人能替自己说话的孩子。   他这辈子没忘本,是因为那些苦日子刻进了骨头里,让他永远都知道自己该为谁做事、该站在哪一边。   中国革命能成,从来都是靠无数个像彭德怀这样,从底层苦难里走出来的人,带着对百姓的共情,扛着枪、拼着命,把不公的世道掰过来。   他的英雄气概,是煤窑的黑、工钱的亏、底层人的难,一点点磨出来的,这份从苦难里生出来的担当,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苦难磨出铁骨,初心照见苍生,彭德怀的一生,是从煤窑里走出来的英雄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扎根人民的最好写照。   ‌【评论区聊聊】你如何理解彭德怀从煤窑童工到开国元帅的人生里,那份始终不变的平民情怀? (信源:煤矿红色记忆|彭德怀元帅与煤矿——中国煤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