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谍战剧都是以军统作为背景而不是中统呢?因为中统拍起来犯忌的地方比较多,如果

为什么谍战剧都是以军统作为背景而不是中统呢?因为中统拍起来犯忌的地方比较多,如果避开这些禁忌,很容易拍成另一个牌子的军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国产谍战剧的清单,《潜伏》《叛逆者》《风筝》里的主角几乎都和军统有关,中统虽然也是国民党的核心特务机构,却像个隐形人,偶尔在台词里被提一嘴就算露脸了,这现象背后藏着的门道,比表面看上去复杂得多。   先说最直观的差别:敌人是谁,军统的对手主要是日军、伪军、汉奸,这些角色在观众心里早就贴好了反派标签,拍一个军统特工冒死炸掉日军军火库,观众看着热血沸腾,不用担心价值观跑偏。   中统就麻烦了,它的主要任务是监控国民党内部和打压进步人士,这意味着它盯的对象可能是大学教授、学生运动领袖,甚至是民主党派人士,要把这种内斗拍成正面故事,基本没戏。   从行动方式来看,军统天生适合上镜头,他们的工作就是暗杀、爆破、窃听、越狱,每个动作都能转化成紧张刺激的画面,一场深夜潜入敌营的戏,配上音效和镜头剪辑,观众的心都能提到嗓子眼。   中统的日常是什么?翻档案、监听电话、分析报告、发展线人,这些活动更像办公室工作,拍出来容易变成漫长的文戏,就算编剧想加快节奏,也很难把查阅学生档案拍出枪战片的感觉。   再看人物形象的塑造空间,军统里什么人都有,黄埔军校的精英、江湖上的飞贼、退伍的士兵,这种混杂的背景天然制造戏剧冲突,他们表面称兄道弟,暗地里为了争功勾心斗角,既有热血也有算计。   中统的成员构成就单调多了,多是党务系统的文职人员和知识分子,这些人行事讲究规矩,手段更隐蔽,人物性格不够鲜明,很难写出让观众记住的角色。   最关键的问题藏在历史里,中统在抗战期间确实参与过一些锄奸行动,但它的主要精力始终放在对内监控上,它在各大高校安插眼线,监视师生言论,打压学生运动,这些事实都有据可查。   如果按真实历史拍,中统的形象注定立不起来,很容易触碰敏感话题,可要是回避这些内容,只拍它抗日的片段,那跟军统又有什么区别?观众会觉得这不过是换了个名字的军统故事。   从视觉呈现的角度,中统的成功恰恰是它的失败,它最厉害的手段是无声无息地瓦解一个地下组织,通过长期渗透让对方内部崩溃,这种慢性毒药式的破坏,在现实中威力巨大,但拍成影视剧就是灾难。   观众等了五集,看到的都是主角在茶馆里喝茶聊天,偶尔写封检举信,然后字幕告诉你某个组织被端掉了,这种叙事节奏根本撑不起一部剧,没有视觉冲击,没有情绪爆发点。   市场逻辑更现实,投资方看剧本,第一反应是能不能过审,第二反应是观众爱不爱看,中统题材在这两关都很难过,审查部门对涉及内部监控、思想控制的内容格外谨慎,剧本改来改去容易面目全非。   观众这边也不买账,现在的谍战剧观众要的是智斗、动作和悬念,中统的故事节奏太慢,冲突不够激烈,很难吸引流量,平台方算过账,同样的投资,拍军统能保证收视率,拍中统就是冒险。   所以很多编剧干脆把中统的职能往军统上靠,让中统特工去炸日军据点,去破译密码,去执行暗杀任务,这么一改,故事是好看了,但中统的特点也消失了,相当于披着中统外衣演军统的戏。   信息来源:网易——谍战剧为啥以军统为题材?不拍中统?四个原因告诉你,中统当反派都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