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消息 11月22日,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发言人谢卡尔奇在媒体采访中称,伊朗的导弹能力一直在稳步提升、不断增强,如今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他着重强调:“我们如今无疑比昨天更强大,而明天也必将比今天更出色。” 这话可不是嘴上逞强,10天前德黑兰那场国防成就展,早就把伊朗的导弹家底摆得明明白白。数十款导弹、无人机齐刷刷亮相,“法塔赫”“海巴尔·谢坎”这些经受过6月伊以冲突考验的硬家伙,每一件都透着实战的锋芒。 “法塔赫”高超音速导弹绝非摆设,1400公里射程、13-15马赫速度,能在大气层边缘机动变轨,以色列的反导系统根本拦不住。6月冲突中,它已经用实战证明了穿透能力。 伊朗军工正开足马力,导弹产量较冲突前大幅提升,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国防部长直言,现在的导弹不仅数量多,性能还针对性优化,就盯着对手防御弱点打。 以色列曾宣称拦截了86%的伊朗导弹,但这数据没得到独立核实。开源情报显示,不少导弹精准命中目标,以方不过是在淡化损失、稳定民心。 伊朗学乖了,不再盲目堆数量。现在讲究发射顺序和目标匹配,用更少的导弹实现更强突袭,固体燃料导弹占比提升,发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 西方媒体一边炒作伊朗“将齐射2000枚导弹”,一边又说其导弹没造成严重损失,自相矛盾的论调暴露了内心的焦虑。美国火速加码制裁,恰恰印证了对伊朗导弹实力的忌惮。 谢卡尔奇的强硬表态,本质是地区博弈的信号弹。伊朗把国防和核问题切割,一门心思强化导弹威慑,就是要在对峙中掌握主动权。 但这种“你强我更强”的循环太危险。伊朗导弹越升级,以色列反导越加码,周边国家也会跟着紧张,中东本就脆弱的和平,正被导弹的轰鸣声推向悬崖。 导弹能带来短期威慑,却换不来长期安全。普通民众要的不是导弹展览,而是安稳日子,持续的军备竞赛只会让民生成本越来越高。 所谓的“明天更强大”,如果只是武器库的扩容,只会让地区局势更紧绷。这种以威慑换安全的思路,终究是饮鸩止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