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在20年代末苏联为了完成工业化,5年砸了121亿美元。要知道哪怕到了38年日本g

在20年代末苏联为了完成工业化,5年砸了121亿美元。要知道哪怕到了38年日本gdp也不过84亿美元,可以说这是一笔巨款。(一五计划砸了646亿卢布。当时5.3卢布可以兑换1美元,646亿卢布也就是121亿美元) 说起苏联那会儿的工业化,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斯大林的五年计划,这事儿搁现在听起来挺遥远,但放到当时的世界格局里头,简直就是一场硬碰硬的赌注。1928年10月,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启动,总投资就定在646亿卢布,按当时的汇率算下来,差不多等于121亿美元。这数字听着不直观?那咱们比比看,1938年日本的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也就84亿美元左右,苏联这五年砸进去的钱,顶得上日本一年多经济总量,还多出一大截。这说明啥?苏联当时穷得叮当响,农业国底子薄,却非得在短短几年内追上欧美工业水平,不然就得挨打。这笔钱不是天上掉的,得从牙缝里抠出来,靠的就是农业和旧时代遗产变现。 苏联当时外汇奇缺,进口机床、设备全得用硬通货买。农业成了头号金库,从1929到1933年,每年出口粮食两三百万吨,1931年最高峰直接冲到508万吨。这些粮食主要卖到西欧,像英国、德国那些地方。港口忙得热火朝天,黑海沿岸的敖德萨港、塞瓦斯托波尔港,船队一艘接一艘拉着小麦、谷物过海。换来的外汇立马转手去伦敦或纽约账户,然后下单买英国伯明翰的机床、德国克虏伯的钢铁设备。没人敢中饱私囊,这钱链条紧得像铁板一块。比起来,沙俄时代每年出口上千万吨粮食,可那些钱多半进了英法资本家的腰包,建出的工业少得可怜,还大多是外资控股。苏联这套操作,起码钱都砸到自家重工业上了。 除了粮食,沙俄留下的老古董也成了救命稻草。宫廷珠宝、贵族瓷器、教堂文物,全被打包卖到国外。1930年冬天,第一批货就到了柏林拍卖行,镶钻皇冠、圣像框啥的摆在那儿,买家蜂拥而上。1931年巴黎德鲁奥拍卖行接了法贝热彩蛋,1932年华盛顿的罗曼诺夫钻石项链也上台。纽约第五大道上,美国商人阿尔曼德·哈默租了整层楼办展厅,从1930到1934年搞了23场拍卖会,最高一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塞弗尔瓷器套装卖了30万美元。这些钱一到手,就直奔设备订单。哈默这人,1898年出生在纽约犹太移民家庭,早年随救济团去苏联救灾,顺势搞起小麦贸易和石棉矿开采。1920年代他建铅笔厂,进口苏联货到美国卖,1930年代初又回来大批量收文物。苏联对外贸易部跟他签协议,他指挥工人裹好法贝热蛋、宫廷礼服,船从列宁格勒港出发,绕波罗的海过大西洋,到纽约卸货。海关一开箱,里面全是旧报纸包的18世纪金器。拍卖会上,美国富豪举牌,钱汇回苏联,第二天就变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3000台美国机床订单。哈默拿10%佣金,但这买卖让他成了美苏贸易的中间人。 这些资金怎么花的?全砸重工业上。1931年斯大林格勒厂房里,工人们在零下30度卸机床,铁轨临时铺进车间,电焊火花直冒。1932年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从德国西门子买高炉,技师组装管道,蒸汽测试喷白雾。石油和木材也没闲着,敖德萨油轮拉原油去安特卫普,维也纳市场收瓷器换支票。整个计划执行严丝合缝,官员在莫斯科办公室对账,确保机床直奔生产线。到1932年底,官方宣称计划提前完成,工业产值翻倍,钢铁产量从1928年的430万吨蹿到1932年的600万吨,煤炭从3500万吨到6400万吨,电力从50亿千瓦时到130亿千瓦时。城市化也加速了,工业工人从310万涨到600万,乌拉尔、西伯利亚冒出新厂区,像马格尼托戈尔斯克从荒地变钢铁城。 这工业化不是纸上谈兵,得有真家伙支撑。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头牌项目,1932年投产,发电560兆瓦,灯光照亮周边村子。高尔基拖拉机厂流水线喷漆,成品履带机列队出厂。哈尔科夫和斯大林格勒的厂子建起坦克线,库兹涅茨克组装飞机翼。1700多个大项目落地,重工业产值到1937年第二个计划结束时,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外汇来源多样,农业占大头,文物出口补缺口。哈默的拍卖不光卖钱,还帮苏联搭桥,美国工程师来建厂,技术转移快。苏联这套模式,接地气地说,就是穷国翻身仗,咬牙忍痛换未来。比起沙俄那会儿外资吃肉自己喝汤,苏联至少钱花在刀刃上。 工业化这事儿,短期看是阵痛,长远瞧价值大。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到1937年,继续推重工业,钢产量到1937年破1700万吨,煤12800万吨。城市人口翻番,农民进城当工人,铁路网拉到边疆。1941年德军打来时,T-34坦克从哈尔科夫下线,炮管一装,测试震厂房。伊尔-2攻击机在库兹涅茨克翼展打开,喀秋莎火箭炮填充弹药上卡车。这些装备挡住闪电战,坦克履带压泥土,飞机引擎掠战场。没这工业底子,苏联早散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