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竞技体育,比赛绝对是训练和备战的一面镜子。如果比赛双方实力差不多,那注定比赛会很

竞技体育,比赛绝对是训练和备战的一面镜子。如果比赛双方实力差不多,那注定比赛会很焦灼,要赢得比赛,其实就是一些细节的把控,一定要走在别人变化的前面,预知别人的变化,并且自己先变,这样才能游刃有余。那种从始至终都不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训练时没干这些事,所以完全不敢用。举例,中国女排在里约周期有很多靠变化赢得的比赛,比如14世锦赛对阵多米尼加的六强赛,比如15世界杯对阵塞尔维亚和俄罗斯,比如16奥运会的三场淘汰赛,都是主教练一直变,队员能坚决执行主教练的变,然后靠这种积小胜为大胜,最后赢得比赛的胜利,于是这些比赛,到现在都被球迷津津乐道。这种变化,为什么能在激烈的比赛中使用,那肯定是在场下做了无数的功课,针对不同的对手,结合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了一套精密的运转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还要设计出plan B、C甚至D,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当时15年世界杯对阵塞尔维亚后郎妈接受采访说,当时场上一看就是0:3的球,如果我不变那肯定这球就没了,所以看着曾春蕾和沈静思状态不是很好,我就只能把丁霞和刘晏含换上去试试,其实我也不知道换上去会怎么样,我看塞尔维亚那教练看着我都纳闷呢,你这是啥战术啊,其实我内心也不知道是啥战术?于是球迷很津津乐道郎妈敢换会换,简直是未卜先知,但实际情况肯定是,郎妈在私下就练过很多次了,而且不止这一种,她对于每套阵容都心里有数,所以才敢在关键时刻换上去,她有勇气换上去的原因是她私下训练了很多次,并且对于场上的把控特别到位。再举例,18年世锦赛,赛前中国队是朝着三连冠去的,但最后半决赛遗憾输给意大利,无缘三连冠。赛后,除了赛点球丁霞被吐槽传给了龚翔宇没传给朱婷,其实很多球迷还吐槽袁心玥的拦网,但是整场比赛,副攻都没有被换过,袁心玥当时的临场表现,如果放在里约周期,早就被换下了,但是那个时候却一直待在场上,胡铭媛换上发过球,杨涵玉一直在场下拍手。张常宁当时膝盖伤很重,只有后排没有进攻,所以用了后排瘸腿的李盈莹换张常宁,让朱婷的一传防守压力陡增,但是场下的第四主攻刘晓彤几乎全程在拍手;那个时候,中国队也很少二换三,重要比赛中姚迪好像就对阵美国的六强赛上了下,所以18年世锦赛,中国队算七仙女阵容也不为过,替补就后排还很羸弱的李盈莹可以用。那同一个教练组,16周期很能换,18年就不会换了?我猜想,18年的训练肯定和16周期的训练不一样,18年的替补,大概只有李盈莹在主力组配合过,剩下的替补估计就是陪衬,所以在比赛中,教练哪怕知道有些队员有问题,她也不换,不换的原因就是她心里没底,她训练没怎么练过,她对替补队员的能力不自信,所以只能靠主力顶。当然,18世锦赛,教练组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可能的做出变化了,比如两个主攻站位的变化,开局轮次的变化,以及换发球,但是奈何副攻、主攻、二传、接应的替补完全顶不住,所以中国队细节已经做到极致,但还是因为进攻不行输给意大利两分。到了巴黎周期,蔡斌为啥死用那七个人,也不换,而且轮次啊,站位啊从来不变,我觉得最大可能就是训练就没练这些,所以在比赛中从来不会有这些方面的体现。国家队的比赛,教练都是这样,那地方队的这些教练,不就更甚,所以全国比赛,稍微做点功课的队伍,外加队员不那么差,就能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你们应该知道我说的是哪些队伍)。这时候,有球迷会问,为啥教练就只用那七个人,替补都不用,那你们觉得会是啥原因呢?有没有可能,替补都是地方队塞的,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从心底就看不上这些替补,所以就不练,当然也就没有上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