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潍坊安丘:“三位一体”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安丘市职工子弟小学操场上,学生们摩拳擦掌,地功拳全面开练;红军小学安丘泥人教学课堂上,学生们揉、捏、搓、压、雕,一板一眼、专心致志;郚山小学的书画课堂上,学生们挥毫泼墨,一笔一画尽显功底;东埠中学、锦湖小学的报告厅里,学生们正襟危坐,沉浸于《生还》《太行山上》等红色影片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今年以来,安丘市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统谋划、持续发力,深入挖掘并传承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引导师生在春风化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蓝相续中代代相传。

周密谋划,让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安丘文化底蕴深厚,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12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如何在新时期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地方特色文化绽放时代光彩?深入课堂、链接学生,成为传承发展的关键路径。

走进红军小学的非遗课堂,学生们手拿陶泥,在安丘泥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郝云峰的指导下,进行捶打、摔、揉、捏……他们时而小声交谈,时而向老师请教,课堂氛围温馨和谐。最终,一个个形态生动的泥塑逐渐成形。“第一次在课堂上玩泥巴、捏泥人,感觉太棒了!学校开设的这个非遗进校园,让我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课堂,特别精彩!”一名小学生兴奋地说道。

今年以来,安丘市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实地调研、充分研讨,系统谋划了“学校+协会”的传承发展模式,按照“学校试点、区域推广、全市铺开”三步走路径稳步推进。通过开设武术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五大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分批实践,扎实推进见实效

“气沉丹田,出拳!”在安丘市职工子弟小学操场上,传承人王亚妮正带领学生们学习地功拳。在王老师的口令下,学生们膝盖微屈,重心下沉,快速移动间推掌出拳,身形沉稳,目光炯炯,宛如蓄势待发的幼虎‌。

“地功拳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160多年的历史沉淀,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十分适合青少年练习。”学校党总支书记都香元介绍道,“此次武术进校园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专注力和意志品质,长期练习还有助于青少年塑造挺拔体态,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学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艺家协会的多方协作,将激发出更加蓬勃的动力,推动安丘市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走深走实。今年以来,安丘市按照三步走路径,以文化服务供给与学校资源选择模式,在30余所学校实现首批试点,完成地功拳、安丘泥人等特色课程进驻校园。

多方协同,筑牢传承保障体系

“文化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安丘市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主席李玉忠表示,“书画名家进校园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书画艺术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了非遗保护协会、美术家书法家协会、诗词楹联协会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响应。多元支撑、协同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此外,安丘市充分发挥“文化厚土、生态绿脉、产业特色”三位一体的优势,全力打造“学游安丘”研学品牌。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研学基地1处、省市级研学基地17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5处,形成了涵盖非遗传承、产业科普、革命教育、自然探索四个维度的研学基地体系,推动文化传承、旅游升级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

为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实效,安丘市成立会商协调小组,各部门密切配合,全力做好学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优秀文艺名家的选派、分配、管理和评价等系列工作。同时,建立健全激励评价体系,对突出贡献者予以通报表扬和宣传推介。此外,还积极组织文艺名家开展业务交流和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文化进校园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