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吊牌看似荒唐,本质上是电商领域“信任成本”高企的极端表现。服装行业原本就面临高库存、快周转的压力,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蹭穿”现象更是让服装经营者雪上加霜。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直播的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 媒体曾报道,一些消费者为了婚礼、旅行等一次性需求购入服饰,使用后退回;还有学生团购服装参加活动,利用平台规则集体退货。这些带有褶皱、污渍甚至明显磨损的衣物,让商家增加了运营成本。在平台规则往往倾向于保护消费者的背景下,商家也难以通过正常方式进行反制,只能被迫祭出“巨型吊牌”这一物理外挂,试图通过增加试穿的不便性,来劝退那些意图“免费租赁”的投机者。 平心而论,“巨型吊牌”虽显突兀,但也是对诚信消费生态的一种保护。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确认收货”前只需要确认尺码是否合身、款式是否满意。“巨型吊牌”在不影响正常消费者的同时,增大了“作弊”的难度,有效隔绝了蹭穿者。在一定程度上,这确保了每一位消费者拿到手中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衣,为他们筑起了一道卫生与质量的防火墙,维护了公平交易的底线。 从长远来看,“巨型吊牌”或许能暂时降低退货率,但还应当思考如何建立更合理的退货规则与更透明的信用体系。不能因为平台规则的不完善,无形中加剧“内卷”和不正当竞争。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体验,需要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创造。无论哪一方只想着“损人利己”,结果都必然是“害人害己”。作为撮合交易的平台,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建立精准的评价体系和公正的规则环境,让商家无需依赖物理手段设防,消费者也能在诚信环境中放心消费。 网购应当始于诚意,终于满意,权利平衡的买卖生态才是可持续的。期待将来维系交易安全的不再是各种各样的吊牌,而是人与人之间那份温暖而坚固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