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2025年,安徽成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大省”,其中也有皖北地区的贡献。今年上半年,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营收619.5亿元,增长14.3%,成为驱动全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之一。但是,皖北汽车产业也面临技术、人才等诸多挑战。
如何让皖北“汽”势更强,如何促进皖北汽车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撑起皖北振兴的“产业脊梁”呢?在汽车正迈向智能化“下半场”之际,皖北汽车产业需要更加强大的创新支撑。11月27日,由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安徽省汽车办主办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家皖北行’暨产需对接活动”将在宿州市举办,安徽汽车产业创新的“超级大脑”和重点高校、产业链企业联手,将为皖北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创新力量。
皖北汽车产业强劲提速
产业振兴,是皖北振兴的关键。2024年4月召开的“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明确提出集中布局、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坚,打造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四大重点产业集群,不断增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
这四大产业,都是安徽重点发展的、当前具有较强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其中尤以汽车产业最为瞩目。“十四五”以来,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分别增长了2倍和15倍,2025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汽车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
在安徽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背景下,皖北各市正积极切入汽车产业链新赛道。其中,淮北依托铝基材料底蕴,迈入轻量化部件新赛道;蚌埠亮出传感器“王牌”,精准卡位智能感知核心领域;淮南全面融入合肥都市圈,致力于打造优势互补的零部件产业协同基地……皖北汽车产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如今,皖北地区在专用车、零部件、后市场等领域集聚规上汽车产业链企业1000多家,汇聚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还拥有20多所汽车类院校。2025年上半年,皖北六市汽车全产业链营收平均增速达14.3%,淮南、六安分别以31.7%、28.4%的速度领跑全省。
产业“下半场”须靠创新致胜
产业的发展,不仅要看现状,还要看发展后劲。
如果说电动化进程是汽车产业的“上半场“,那智能化转型则是产业的“下半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以智能化、网联化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汽车”,将成为产业主战场。AI将深度赋能汽车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让未来的汽车产业,成为联结人工智能、大模型、半导体、算力、材料等新技术的“超级融合体”。
如何推动汽车产业的“智慧”升级,必须靠创新。为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2023年9月,安徽省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目前已汇聚22位两院院士、12位行业专家、4位车企负责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战略规划、技术领军、资源链接、理念升维的作用。而作为省汽车战咨委的实体化运行机构,安徽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安徽省汽车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已经运营了3个省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实验室和1个省级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开展技术攻关项目30多个,孵化了6家企业。同时,安徽省汽车创新中心还助力区域产业发展,先后为黄山、合肥、淮南等地区提供定制化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方案,协助区域汽车产业价值跃升,推动产业链整零共进。
安徽省汽车创新中心、奇瑞开阳实验室……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的相继成立,正助力安徽打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各领域要素流通,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安徽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汽车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

创新为强“智”汇皖北
皖北“造车”,同样深知创新之道。近年来,皖北各市县相继成立多个高能级平台,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其中,正发力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并加速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纵深挺进的宿州市,也建立了皖北首个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
作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科研创新特色院校,宿州学院是皖北地区率先布局智能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而依托该校多个学院联合组建的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整合了机械、应用化学、新能源等优势学科资源,设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机械专业及新能源方向硕士建设点,承担智能车辆领域技术创新、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等任务。
如今,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家皖北行’暨产需对接活动”的举办,安徽省汽车创新中心将与宿州学院联手,共同推动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实体化运作。未来,研究院将立足皖北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面向AI汽车产品与产业发展趋势,融合“省级创新平台”与“区域应用高校”双重创新力量,驱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皖北地区汽车产业创新升级,为安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贡献更大力量。
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