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才是和平的压舱石 俄罗斯媒体最近抛出个硬核判断:中国要是被卷进冲突,面对一群国家的联合施压,唯一能镇住场子的办法,就是亮出绝对实力,让挑衅的一方疼到不敢再来。只有让对方付出惨痛代价,才能真正刹住纷争,换来真正的尊重和长久安稳。 看看1979年的南疆就知道,这个判断不是空谈。 回头看看那段历史,就能明白“实力震慑”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上世纪70年代末,越南在苏联支持下野心膨胀,仗着刚结束战争的“余威”,在中越边境不断制造事端——枪杀我边民、蚕食我国领土、捣毁边境村寨,把中国的克制当成软弱可欺。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特殊时期,国民经济亟待复苏,军队也面临着多年未战的考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任主权被践踏。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中国军队以雷霆之势突破边境防线,短短一个月内横扫越南北部重镇,攻克凉山等战略要地,直逼其首都河内。这场战争让越南彻底看清了双方的实力差距,曾经不可一世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解放军的钢铁洪流面前不堪一击。更关键的是,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了清晰信号:中国的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任何挑衅都将付出惨重代价。战后数十年,中越边境迎来了久违的和平,这正是“打出来的安稳”最真实的写照。 俄罗斯媒体的判断,戳中了国际政治的本质——弱国无外交,拳头硬才有理。纵观近代史,中国吃过太多“隐忍换不来和平”的亏。鸦片战争时,清政府一味妥协退让,换来的是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寄希望于国际社会调停,得到的是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的进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靠“两弹一星”筑牢了安全屏障,靠抗美援朝打出了国威军威,才真正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命运。历史反复证明,在丛林法则依然暗流涌动的国际社会,所谓的“讲道理”“谈合作”,都必须建立在实力对等的基础上。没有绝对实力做后盾,再善意的沟通也会被当成示弱,再合理的诉求也会被置若罔闻。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陷入“武力崇拜”的误区。俄罗斯媒体的判断有其合理性,但也忽略了时代的变化。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1979年的中国,我们的“绝对实力”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力量。经济上,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制造业产出来自中国;科技上,我们在5G、高铁、新能源等领域领跑世界,北斗导航、空间站等大国重器彰显硬核实力;外交上,我们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181个建交国,朋友圈越来越大。这些综合实力,共同构成了中国应对冲突的“压舱石”。 现在的中国,亮出实力的方式早已不是“打一仗”那么简单。面对美国的贸易战,我们从容反击,用对等措施捍卫经济主权;面对个别国家在台海、南海的挑衅,我们以常态化军演、岛礁建设等方式划定红线;面对科技封锁,我们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用实力打破垄断。这种“不惹事、不怕事”的态度,既体现了我们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也展现了新时代大国的战略智慧。我们从不主动挑起冲突,但也绝不畏惧任何联合施压,因为我们清楚,真正能镇住场子的,是全方位的综合实力,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的底气。 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国面临的挑战从未停止。从台海问题到南海争端,从科技竞争到地缘博弈,总有些国家试图联合起来给中国施压,想阻碍我们的发展进程。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我们始终坚信,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尊严是需要捍卫的。中国的发展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一次挑战,最终都会成为我们强大的垫脚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