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老人去医院复诊,CT胶片得装好几个文件袋,最后还可能因为‘清晰度不够需要重拍’”——不少深圳市民都有过这样的就医烦恼。好消息是,深圳医保影像云共享中心已于近日正式启用,全市医疗影像数据壁垒逐步打通,“胶片携带不便”“重复检查”等就医痛点将成为过去。
“以前医院之间数据互不相通,患者过往的检查胶片要么关键部分磨损,要么遗失、忘带,只能重新花钱做检查,费钱又耗时。”市医保局规智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9月底启动部署到11月数据中心正式启用,深圳仅用两个月便完成75家医院接入工作。截至11月24日,全市共上传了影像数据2124万条,约占全省总量63%,居全国各大试点城市首位。
据了解,不同于其他试点城市的建设模式,深圳创新复用了卫健部门已搭建的区域影像平台,从根源上避免了一份影像“医院存、卫健存、医保再存”的重复存储问题。
“一份CT影像就有几百兆,复用现有平台不仅能节省大量硬件采购与存储开支,也让影像调阅响应速度压缩至1至2秒。”该负责人说。
按照总体规划,深圳医保影像云共享中心将在今年底实现130余家一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2026年底完成近900家社康中心的全面接入。届时,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保人在全市范围内的CT、B超等影像检查数据将实现“一网通查”,无需再为跨院就诊携带胶片奔波。
除了市内就医便利升级,医保影像云的跨省服务也在稳步推进。未来,参保人和医生还可通过平台查询国内其他试点城市的影像数据,彻底打破跨省就诊的数据壁垒。
“深圳外来人口多,跨市、跨省就诊需求旺盛,影像云共享对异地患者尤其实用。”龙华区人民医院医保物价科主任王文婧举例,中风患者需要动态跟踪病情演变,如果缺漏历史影像,不仅可能导致重复检查,还可能影响医生对病情的精准判断。
她表示,今后医生可以通过云平台查看患者历次检查记录,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又为诊疗方案提供精准依据,“电子影像的清晰度远胜传统胶片,细微病灶放大后也能清晰呈现,诊断参考价值更高。”
对医院而言,电子影像替代传统胶片后,还能降低耗材占比考核压力。“今年4月起胶片开始单独收费后,我们既要跟患者解释收费原因,还要处理患者‘忘拿胶片’的投诉。今后电子影像普及,相信这些麻烦会少很多。”王文婧说。
在医保基金监管层面,平台创新建立“影像索引ID与医保结算ID关联”机制,为基金安全筑牢“防护网”。“若发现医保已结算的检查项目,对应的影像数据却未上传至平台,我们会及时对医疗机构开展核查。”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可有效防范“数字影像服务”违规收费,守护医保基金“钱袋子”。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该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与卫健部门的协同,不断优化平台操作流程;推动影像数据与检查报告、诊疗记录等信息进一步联动,为全国医保影像云“一张网”建设输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