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华侨大学工学院围绕物联网、大数据、光电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需求,紧扣学校“顶天、立地、树人”的办学思路,提出以重塑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育人生态为核心任务的政校企协同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模式,把产教科教融合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推动区域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发展。
政校企共建物联网产业学院
构建“四链衔接”育人生态底座
学院围绕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需求,深入调研并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涵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政企服务的“教研服一体”功能定位。泉州市政府出资1000万元、信泰科技投入500万元与学校共建物联网产业学院,形成政府主导的“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整合汇聚政校企各方“教研服”优势资源,构建形成“四链衔接”育人生态底座,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物联网产业学院获批福建省现代示范性产业学院,入选工信部电子信息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等国家级/省级资质荣誉5次,获评2024年福建省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优秀案例特等奖。
创新政校企协同育人生态模式
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的有效衔接
学院围绕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价值引领实现产业核心价值观塑造,紧扣产业前沿动态夯实产业知识支撑,强化工程实践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深度挖掘学生自身潜能”的思路,提出以“产业强国、知识支撑、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四位一体”育人新理念;创新“产教—科教—创教—社教”交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产业强国观,强化标准意识、就业意识、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学生获省级及以上科创竞赛奖励319项,申请知识产权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8篇;学生团队获全国活力团支部、中国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等国家级/省级荣誉6次。
重构专业培养和课程内容育人生态体系
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有效衔接
学校按照“信息感知—数据分析—物联应用”专业建设逻辑,打造光电信息、数据科学、物联网工程等“物联网+”新工科专业群;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各专业培养方案设计,重构“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横向递进和“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潜能激发”纵向贯通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围绕产业创新前沿与岗位发展动态,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研发等精准对接,将科研项目、企业项目、应用案例等引入融入课程课堂。学校完成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厅等各类教改课题31项,发表教改论文26篇;新增省级一流课程5门,完成校企联合开发行业课程/教学案例30余门(项),出版教材5本。
搭建“教研服一体”实践育人生态创新平台
促进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有效衔接
学院整合政校企科技创新和实践育人平台资源,搭建“教研服一体”开放创新实践育人平台,汇聚产教科教创教资源;强化人才引领作用,打造一支“能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懂专业教学、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高水平专兼职“双融合”教师团队,聘请企业实践导师52名,培育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0余人次。对内强化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训练力度,实施以“真需求、真问题、真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创新实践,新孵化29项国家级/省级大创训练项目,新增11项“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级/省级科创竞赛奖励。对外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授权发明专利165项,完成成果转化9项,新获批横向项目/政产学研项目106项,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0项。与信泰科技联合申报的“针织行业数字生产大模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福建省“揭榜挂帅”项目立项。
立足新征程,华侨大学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持续深化“四链衔接”育人生态建设,筑牢教育链、锻造人才链、激活创新链、融通产业链,以更加系统、协同、务实的举措,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杜永兆戴慧萍陈颖)